表面上看,这份奏表一丁点的用处都没有,但实则不然,这份奏表真正的作用并不是想要扳倒陆继,它只是起到一个提醒的作用,提醒段浩应该酌情防范一下陆继了,它是一根微不足道的小刺,扎进了段浩的心里,段浩对之不以为意,但没想到的是,这根名为猜疑的小刺是能够成长的,且成长的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十余日后,陆继要求增兵的奏表到了,段浩看奏表的时候,不经意间想起了那份诟病陆继的奏表,于是,阴差阳错之间,在回复中将陆继请求的一百五十万军硬生生的减了一半。
一百五十万,变成了七十五万。
段浩给陆继的诏书上写到:“如今内忧外患,左右拮据,故而君所求之数,难以为继,然,君乃不世之帅才,以弱胜强不过等闲,今我军数倍于敌,想君定可携泛泛之师,以雷霆之势,荡平敌寇,凯旋而归,望军珍重。”
陆继看到诏书的时候,知道皇帝对自己不满了,虽未名言,但言语中的苛责之意已经昭然若揭,陆继无奈的叹了口气,知道自己如果短时间还攻不下伐北城,那么下一封诏书就不会这么委婉了,降职获罪都是有可能的。
可是,如何能够短时间内攻下伐北城呢,虽然己方包括新增的七十五万军,可战之兵尚有二百八十万,而照陆继推测,秦国的可战之兵应该只有四十多万,己方八倍于敌,按理说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实际情况却并不是如此。
秦国有坚城驻守,只要死守不出,严防死守,攻城将会非常的艰难,就算侥幸成功,伤亡也会大到陆继无法承受。
如今,只有三个办法。
其一,强攻硬上,但会伤亡惨重,战后的军地将十不存一,这是陆继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这是下策。
其二,引敌军出城决战,与旷野之中集中优势兵力全歼敌军,而后顺势攻取伐北城,这是最理想的结果,但如何能引得敌军出城却是个大难题,所以这是中策。
其三,围而不攻,坐等一千四百年,一千四百年后,秦国的过渡期消失,便可以贯匈国强大的国力对与秦国接壤的其他小国威逼利诱,让他们出兵讨伐秦国,如此一来,秦国八方受敌,伐北城不攻自破,这是上策,且是一个很容易想到的计策。
秦国之所以敢进攻贯匈,所依仗的,便是那三千年的过渡期,在这三千年中,秦国可以肆无忌惮的集中全国兵力进攻贯匈,完全没有后顾之忧,但三千年的过渡期后,这个又是便将荡然无存,如果秦国不能利用这过渡期建功,那么它的毁灭将成为必然。
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很多人都能看的明白,但贯匈国却无人将这条计策说出来,为什么,因为泱泱大国,决不能向小国妥协,所谓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那是屁话,对贯匈国而言,我不去打你,你就该烧高香了,想在太岁头上动土,那纯碎是活的不耐烦了,必须旦夕之间除掉你,如此,才能彰显泱泱大国的风采。
所以,这条上策自然是不能用的,而下策陆继又不想用,思来想去,唯有试试中策了。
“传令,明日辰时起,选军中伶牙俐齿者千人,轮番去伐北城下叫骂,昼夜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