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准备比赛的间隙,林森也专程回了庄子上一趟,走突厥的商队已经准备好了,这就要出了,林森怎么也得回去给大家鼓鼓士气吧。
这次的商队中除了席君买这个私底下的主事以外,还有其他几个庄子上的年轻一辈,也都是在学堂里学习的很快的一些大孩子,放到大唐这会来说,也差不多是成家立业的年岁了。
林森也是想着让他们多锻炼下,也算是学以致用吗,也好让他们尽快的成长起来,以后林家的产业肯定是越来越多的,还需要他们这批精明人去逐渐的撑起摊子来。
对此他们的家长自然是乐见其成的,虽然知道会有一定的危险性,不过还是对林森千恩万谢的。
以后有了这份差使,或者干脆成了林家某处产业的负责人的话,想要真个找个老婆成家立业,都会变得简单的多了。
况且能参与到这趟商队中的庄户,基本上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好手,出动这么多顶尖好手一起,突袭干掉一个两个的草原部族都没问题了,武力绝对强的吓人,相比程咬金他们派过去的人马,甚至都要更强悍一些。
又是和那些老杀才的手下们组队前往的,还有皇家商队的人搭伙,就这个阵容,要是铁了心做无本买卖,就该草原上那些部族头疼了,能威胁到他们的安危的很少了,抢掠他们更是自寻死路。
除非突厥那边出动大军,铁了心对他们不利,但是草原上对待商户是不会那么极端的,所以说他们的安全,其实是很有保证的,更多的还是以防万一吧。
这趟带过去的货物,自然以酒坊出产的最粗劣的高度酒,和普通的茶饼为主,但是绫罗绸缎和瓷器这类广受欢迎的奢侈品,同样也是少不了的。
不过运输过程中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那两轮马车是斜着挂靠在前面的驮马身上的,本身这个角度不是水平的就很不平稳,全部压力又都在那驮马身上,随着驮马的运动,整个马车都会不可避免的随之颠簸个不停。
而不论是酒坛子,还是那些瓷器的瓶瓶罐罐的,都很怕颠簸,磕了碰了的就不值钱了啊。
想要把它们全都固定住也是技术活,还要塞上好多秸秆啊,破布啊什么的来减震,也是为了填塞空隙,尽量让它们一直紧贴在车板上,就这还没法保证能全都囫囵个的给运到,途中的损耗太大了点。
再加上两轮马车基本只能靠一头牲口来拉动,这个负载能力着实有限的很,即便每一辆车尽可能的多装,也没法运送太多完整的东西走的太远。
这才造成了陶瓷这类的东西,在草原上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只有那些部族领,或者突厥贵族才能用得起,也就成了身份的象征。
可林森是想取得一个开门红的,这趟多运些过去,他也好多赚一些啊,相对成本也要低一些不是。
眼瞅着和突厥的战斗马上就要开打了,这商队还不一定能够走上几个来回呢,趁着现在买卖相对好做些,还不抓紧机会多捞点。
等到大唐整个打下了突厥,那边变成大唐的跑马地了,这跑去做买卖的商队简直不要太多,到时候竞争压力可就大得多了,肯定就不像现在这么好做了,自然也没这么好赚了,还是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捞金机会的。
为了运输这些东西,更主要的是为了能把更多的货物囫囵个的运到草原上去,林森也算是煞费苦心的特意弄了许多改造过的马车出来。
他干脆的摒弃了传统的两轮马车的结构,这玩意一直在历史上的国内运输中处于统治地位,确实有着固有的缘由和优势所在。
一方面自然是传统思想的禁锢,让人们对工匠并不是多么看重,聪明人更乐意朝官员堆里靠拢,对于技术改进这块,大家都缺乏些热情,这东西就一直沿用了下来。
再一个也是因为国土面积太大了,路况复杂的很,尤其是在南来北往中,这个地形起伏还是挺大的,两轮车对路况的要求要低一些,适用范围自然更广一些,用来跑长途运输好像更合适,也就没人去刻意去琢磨这些。
况且不是还有河运,甚至海运做补充吗,对于马车运力的提升,要求也没有多么迫切。
或许还有个缘由,那帮当官的嫌弃马车度慢的话,就会选择骑马狂奔了。坐马车的时候,旁边往往有护卫和亲随步行跟随,也不需要这马车跑的多快,两轮马车的度也能够满足需求了。
这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才没人去想着改进这两轮马车吧。
可林森既想让它拉的多,还想让它跑的又快又稳,两轮马车自然就没法胜任了。于是他很干脆的捣鼓出了四轮马车来。
四轮马车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前面那个类似万向节的转向机构,有了这玩意,四轮马车就可以相对灵活的进行转弯了。
不会像明清历史上记载的那些巨大的十几匹马拉的四lún_dà马车一样,只能靠着畜力,生拉硬拽的给它拽斜咯,那都不叫拐弯好吗。
这东西对林森来说,自然是不难想出来的,靠着仅剩的那点知识,他也能琢磨明白了。
更何况他前世没少在景区看到那些给游客用,或者干脆给情侣拍婚纱照用的四轮马车,对这四轮马车的构造还是比较清楚的,简单的试验了几次就做了出来。
再给关键部位加上必要的轴承,让这东西无论是转向还是跑动起来,都能够更加轻快些,也会更耐磨耐用。
而且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