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大明略>第706章 仲大人请客

日子过得挺快,转眼就到年底、年底的大团聚,家家户户准备欢庆新春。

这里当然不能与京城的繁华相媲美,但街头上依旧比往常热闹了许多。行人们挤挤攘攘,各自找寻着自家所需的年货,生怕错过时间就赶不上了。

各种肉类,那怕平日里不怎么沾荤腥的人家,总是要置办一些的。常言无酒不成宴席,但若是无肉,怕是也很难说成一桌像样的饭菜。

尽管,平日里大家都是酒菜、酒菜这样的说着。

备好灯笼、对联,连同打扫院落房间、穿新衣、戴新帽之类自不用说,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对新春的庆祝方式,大家伙还是能基本一样:一样的重视、一样的喜庆。

京城是如此,远在西南的大理也是如此,知府衙门不例外、盐课提举司也不例外。

轰动一时的都察院巡盐御史早已回到京城,而那闹得沸沸扬扬的大空寺果真已被夷为平地。

不过这些都与仲逸无关,专门有人负责。

从此之后再也无人去那里烧香拜佛,即便偶有路过的村民或这一带的路人,只是偶有一阵感慨:真是想不到啊,连和尚都有假的……只是可惜了那些个院落、几乎都是一水的新……

与此同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还有知府衙门:上到知府、同知、通判等,下到门口值守的衙役,简直来了一次彻底的翻新,不少人都认不出来了。

新到的知府名叫姜飞越,说来也巧,他之前也曾在都察院做过御史,算起来还是文博远昔日的属下呢,不知道朝廷如此安排是否与此有关?但文博远却对这个安排颇为满意。

至于那个自称来头不小的冯三保早已被打入死牢,据说皇帝朱载垕亲自下的旨意,当时,他只说了八个字:用心险恶、其心可诛。

颇为有意思的是,送达这个旨意的正是冯保,这位在宫中都可以呼风唤雨的冯公公,只向众人说了一句:“咱家可从来就没有见过这个叫冯三保的,还是快快奉旨吧”。

奉旨的结果就是要冯三保人头落地,像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儿,早点了结,大家的心里也就早点省心了。

说的就是这个,有的人一日不死,好多人比死还难受。即便如此,云南布政司和按察司的人还是因此而受到不少查办,最后被三法司带走的也近十人,弄得上上下下一片不得安宁。

当然,连冯保也矢口否认与冯三保有任何关系,那么此人自然不会与李贵妃攀上什么交情,想起当初他那张狂的样子,不得不说此人的胆子大的不是一点点。

但凡发生过一件大事之后,总会在一定时期内传出各种各样的说法,说什么的都有,唯恐不嫌事儿大的样子。

有人说这个冯保是大义灭亲,那个冯三保确实与他是亲戚,只是中间倒腾了几次户册,连他是哪里人都弄不清楚,自然也就无法考究他与冯保的关系了。

太监是一个奇怪的存在,而明朝的太监又是整个太监史上最为疯狂的一个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疯狂的不止一点点。

因之前在裕王府的缘故,仲逸早就与冯保相识,二人交情还算不错,至少冯保逢人便是这么说的:仲大人是裕王府走出来的,咱家那个时候也在裕王府伺候着,咱家不帮他,谁帮他?。

他是这么说的,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每次仲逸领了新的差事,冯保都是明着暗着在帮衬着,尤其朱载垕继位后,冯保的权势越来越大,而他对仲逸的关照却从未少过。

对此,朝中早就议论纷纷:仲大人与冯保那个时候都在裕王府,这本就是事实,冯保特意关照仲大人,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不必大惊小怪。

如果仅仅是这种说法,那说法也就不能叫做说法了。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同一件事儿总会有人有不同的看法,进而产生不同的声音。

要说这孙悟空再厉害,还是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这句话用在太监、尤其是明朝的太监身上,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据此,也就有了一种更为靠谱的说法:仲大人深得两位皇帝的信任,无论从先帝朱厚熜的委以重任,还是当今万岁与他的特殊交情来看,仲大人都是前途无量的。

要投其所好,便要爱屋及乌,既然皇帝都对仲大人赏识有加,又屡屡为委以重任,那么他冯保这个太监,还有什么反对的理由?

至少,帮仲逸这样的做法,目前对他而言没有什么坏处。

别人只是说法而已,而且都是在背后说说,绝不会拿到台面上,冯保心中却一清二楚,但他依旧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一如既往做他的事儿。

就拿此次大理府冯三保之事,冯三保当着众人的面说道:“曹知府、冯三保罪大恶极,死有余辜。文大人不愧是老臣,老成谋国,樊大人协助有方,都是万岁英明……”。

当然,他特意说到仲逸:“仲大人身为盐课提举司,到云南大理后治盐有方,无论整顿盐课提举司、查处私盐,尤其此次大空寺一案,他更是功不可没,咱家由衷的钦佩……”。

说是这么说的,他同样也就这么做了:有人亲眼见到,冯保传完旨意后特意在皇帝面前说了仲逸的好话,与之前的并无多少差异。

关于冯保这个极具争议的太监,外人只知道他在司礼监的威风,而却不知他后来与张居正、太后以及皇家的复杂关系。

而此人身上浓厚的文人气息,更是让他与其他太监头目


状态提示:第706章 仲大人请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