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303节 蓄势反击

2月6日,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在武汉成立,陈诚担任部长,周恩来、黄琪翔担任副部长,张厉生担任秘书长,设三厅,第一厅主管军队政务,第二厅主管民众组训,第三厅主管战时宣传,贺衷寒、康泽、郭沫若分别担任第一、第二、第三厅的厅长。

同日,蒋纬国接到国民政府驻日大使许世英的电报,许大使在电报里告诉蒋纬国,豪斯霍费尔已经跟日本首相近卫文麿进行了会晤,并且两人还特地邀请他一起参加“三方密谈”,这场密谈是背着日本军方展开的,豪斯霍费尔完全代表着德国、代表着希特勒,许世英代表着国民政府,近卫文麿仅仅代表着日本内阁的文官集团。近卫文麿对这项“德中日三国联盟”表现出十分浓厚的新奇、兴趣以及较为支持的态度,不过,近卫文麿声称“日本军方在帝国利益上素来寸步不让,日本内阁虽然有心,但很无力。日中化敌为友的话,日本顶多把态势恢复到‘七七事变’之前,并且,日本军方已付出那么大死伤和代价,耗费无数,必须获得一些‘补偿’,哪怕是‘象征性的补偿’,只有那样才能让日本军方有台阶下,至于这个‘补偿’,日本起码要获得上海、北平、天津这三市的军队驻扎权和实质控制权;日本内阁为了早日结束战争会‘配合’德、中两国对日本军方进行‘施压’,但条件难以低于以上的底线”。

近卫文麿当然不是什么“爱好和平的人士”,他只是想早点结束这场明显对日本越来越不利且越来越失控的战争,本来,这场战争的爆发就是在他身不由己的情况下被军方推动的,爆发之后,军方愈发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使他越来越有被架空的感觉,他曾向裕仁自嘲“我就像街边服装店里的模特假人,他们(军方)什么都不让我知道,我任凭他们摆布,这真的十分让我为难”,因此,近卫文麿对日本军方是又惧又厌,本来,他是没有胆气背着军方“与敌国私下媾和”的,但他最近感觉到,裕仁天皇对军方也日益不满,因为军方在战争爆发前曾大吹大擂地向天皇打包票“一个月内平定华北,三个月内解决中国”,结果,事实已证明,军方并没有实现他们曾对天皇许下的诺言,并且军方“无法保证战争态势会一直都在他们的掌握中”,军方狂热地挑起战争、积极地推动战争,却无能结束战争,自然让裕仁颇为不悦,所以,近卫文麿大胆地推测,天皇也是想早点结束战争的,他判断天皇会在这件事上支持他,这就让他获得了跟军方进行“有限对抗”的“勇气和胆魄”。

当然,近卫文麿虽然有了一点对抗军方的胆气,但也不敢大幅度地“背叛”军方,因此他开出的和谈条件仍然是换汤不换药,充其量只是把军方的条件“打了八折”。

看完电报,蒋纬国嗤之以鼻,他没回复,因为没必要,并且他也不屑回复。蒋纬国已经盘算过,日本陆军力主跟德国结盟一起打苏联,同时日本陆军对中国也贪得无厌,日本海军则素来反对跟德国结盟,如果中国军队能够狠狠地打痛日本陆军,加上德国的调停和“利诱”,日本陆军“一方面占不了中国的便宜,一方面看在德国的面子上”才可能退步,日本军方(主要是日本陆军)不肯认输服软,中日停战议和就不可能实现,对此,唯一的办法正如电影《鸿门宴》里范增的那句台词,“不服,我就打到你服”。

蒋纬国记得很清楚,在原先历史上的1938年1月16日,这个近卫文麿发表了所谓的“近卫声明”,声称“帝国政府以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此声明让近卫文麿后来被嘲笑成“日本第一蠢人”,因为此声明极大地刺激了蒋介石的自尊,迫使退无可退的国民政府破釜沉舟、拼死抗战,从而加强了日本侵华的难度,另外,此声明也折射出日本高层的狂妄嚣张,因为当时日本军队在侵华战场上确实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眼下,一切都不同了,近卫文麿不但没有发表那个可笑的声明,还积极地投身中日停战的斡旋活动,这都是蒋纬国的“历史功绩”。

蒋纬国此时正忙着策划南京反击战。

鏖战两个月余,十万南京军已伤亡过半,虽然有一万七千余非重伤员、非残疾者可康复再战,但康复是需要时间的,眼下的南京军还有五万正规军,另有民兵七万余人可补入军中,不过,民兵的战斗力肯定不如老兵(民兵不完全参战,因为他们同时是工人,所以轮番参战、轮番工作,参战也基本不在最前线),为防止因兵力密度、防御力度降低而被日军乘虚而入,南京军必须要适当地放弃一些次要阵地,收缩防线,继续保持防线上的兵力密度和防御力度,但是,单纯的撤退回防并不是蒋纬国的作风。

“日军又在国内新建了10个师团,但还没有真正完成并投入中国战场,南京战场上的日军虽然数量还很庞大,但因为损失惨重、久攻不下,所以筋疲力尽、士气不高。”蒋纬国在军事会议上阐述着他的构思,“我看,我们完全可以组织一起规模不是特别大、但强度大、合兵合力于一处的局部反击。否则,等日军那10个师团也来到南京,我们就彻底没机会了。”

“有道理。”“说得对。”参会将领们纷纷点头。

平心而论,蒋纬国这个构思也谈不上多么高明巧妙,只是中规中矩的战术,参会将领们没有什么异议,只是对反击方向、反击目标存


状态提示:第303节 蓄势反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