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411节 指点江山 1
一败涂地,您愿意德国在苏联战场上重蹈日本人的覆辙吗?元首,前年我第一次来德国,带我来的是我国著名战略家、军事家、军事教育家蒋百里将军,他说‘中日战争,中国不怕鲸吞,只怕蚕食’,因为日本人鲸吞中国,会消化不良,日本人蚕食中国,就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德国和苏联的战争,苏联一样,苏联‘不怕德国鲸吞,只怕德国蚕食’。集中力量,拿下苏联境内比较近的资源丰富出产地,奠定德国的胜利基础,这才是德国的取胜之道啊!”

“元首,小蒋先生说得很有道理啊!”勃洛姆堡连连点头,目光炯炯。

“是的,中日战争对德国和苏联的战争是极具参考价值的。”布劳希奇也表示赞同。

希特勒露出一种隐隐间醍醐灌顶的表情,他的思维受到蒋纬国的“点拨”,大有拨云见日之感受。

蒋纬国再次纠正希特勒在原先历史上犯下的大错误,原先历史上,德国兵分三路攻打苏联,北路打列宁格勒,中路打莫斯科,南路打斯大林格勒(一方面是占领这座以苏联最高领袖名字命名的城市,摧毁苏联军民的抵抗意志,一方面是为了突破斯大林格勒,拿下后面的高加索地区),希特勒认识到高加索的价值,但他贪得无厌,又想要高加索又想要莫斯科还想要列宁格勒,结果犯下了兵分多处的兵家大忌,三路德军都是主攻,但都陷入兵力不足的艰难处境中,结果,北路久攻不下,中路被击退,南路更是在绞肉机般的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拼得油尽灯枯。

“至于第二个大问题...”蒋纬国胸有成竹地望向凯特尔,“其实,您多虑了。苏联战争初期,美英法看到我们跟苏联人打得你死我活,肯定是暗中窃喜偷乐,我们和苏联人的战争在美英法眼里就是狗咬狗,战争中期或后期,美英法肯定感到不妙,怕我们吞了苏联后实力大涨继而‘唇亡齿寒’,但是,那时候,美英法想援助苏联也无法援助,为什么?因为没路。”他指点着墙壁上的苏联地图,“苏联非常大,其国土横跨亚欧大陆,但却在亚欧大陆的北部,所以,苏联几乎没有一个良港,到时候,只要德中日意四国对苏联来一个首尾包抄,美英法怎么援助苏联?靠空运吗?陆路走不通,海路也走不通。在远东,中国军队只要截断苏联的西伯利亚铁路干线,同时攻入中亚,苏联就半身不遂了,在东欧,德军只要控制住黑海以及科拉半岛(苏联与芬兰接壤的国土的所在半岛),苏联就会被我们彻底封锁在亚欧大陆北部!美英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苏联走向灭亡而束手无策!”

希特勒微微点头,勃洛姆堡、布劳希奇、戈林、雷德尔也都露出赞同神色。

“中国军队有能力既切断苏联的西伯利亚铁路线又攻入中亚吗?”凯特尔露出怀疑。

“凯特尔将军...”蒋纬国不卑不亢地说道,“通过中日战争,相信您已经清楚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了吧?中国军人是不怕死的,是敢于打硬仗的,并且具有中国人都具有的吃苦耐劳精神,我们不缺热血和为国献身的精神,我们缺的,只是精良的武器装备,所以...”他稍微顿了顿,“如果德国可以提供能武装五十万中国军人的德式装备给中国军队,我们就能完成这个任务。”

“什么?”凯特尔十分吃惊,随后怫然不悦,“五十万套装备?小蒋先生,你太狮子大开口了吧?虽说中国和德国关系亲密,还是盟友,但是,你要的未免太多了!”

希特勒也很吃惊,他看着蒋纬国。

“确实有些多。”蒋纬国十分坦然地承认,“但对德国却是非常划算的!这五十万套装备,可以武装五十万德国军人,也可以武装五十万中国军人,既然这五十万军人都是用于对苏联的战争,那么,他们是德国军人或是中国军人,又有什么差别呢?当然,我这话略显厚颜,可是,如果德国能派五十万德国军人进驻中国华北、西北地区,到时候完成截断西伯利亚铁路线、攻入中亚的任务,我们也非常愿意,如果不能,那就让中国军队承担这个任务。说的不好听点,中国军队完成这个任务,虽然是为了中国的利益,难道不也是为德国服务吗?五十万军人,会流很多很多的血,你们愿意这些血由德国军人来流,我们也愿意,你们如果让中国军人来流,我们同样愿意。苏联是中德共同的敌人,德国为了打败苏联,给中国装备,中国军人贡献鲜血,难道对德国不划算吗?德国多给中国一支步枪,德国军人在苏联战场上就能少流一点血,难道不是这个道理吗?德国给中国五十万套装备,从德国自身的角度出发,此举也是为德国打赢苏联战争而服务的,德国打苏联,同时武装了几十万中国军人帮助德国军人一起打苏联,不是这个道理吗?”(蒋纬国的这个提议其实就是原先历史上美国援华的翻版,日本是中美的共同敌人,所以美国援助中国跟美国一起打日本,眼下,苏联是中德的共同敌人,德国自然有理由援助中国跟德国一起打苏联。注意,德国这种援助跟先前的援助存在着本质差别,先前,中国跟日本打仗,日本并非德国的敌人,所以德国援华不存在战略目的,也得不到利益,现在,德国武装几十万中国军人跟德军一起打苏联,性质就完全变了。)

希特勒眼神一动,但没有表态。

里宾特洛甫语气不冷不热地道:“我们如何


状态提示:第411节 指点江山 1--第4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