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474节 黄沙百战 4

巴尔喀什湖中部偏东的一段湖面上,上百艘木筏正在以舰队劈波斩浪之势横渡着湖泊,而在岸边,更多的木筏还在制作中,大批南京军官兵在各司其职地忙碌着,有的在湖畔砍伐树木、采集芦苇,制作成木筏,有的把军械装备、武器弹药、辎重物资装上木筏,或者小心翼翼地开动着汽车,把汽车开上木筏,乘上木筏的官兵奋力挥动木桨,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支竹篙耶,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哟,开动大轮船;

一棵小树耶,弱不禁风雨,百里森林哟,并肩乃岁寒;

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

同舟嘛共济海让路,号子嘛一喊浪靠边,百舸嘛争流千帆竞;波涛在后,岸在前。...”

官兵们齐声高唱着海军黄河舰队军歌《众人划桨开大船》(蒋纬国某次无意哼出来的),挥汗如雨地划着桨,由上百艘木筏组成的船队浩浩荡荡地飞驰在这片曾经属于中国但被苏俄霸占、眼下又通过铁血征战而夺回来的西域大湖上。湖面上军旗猎猎、军歌飞扬,战意冲天。

汉斯·莱奥哈特是蒋纬国当初建立第918团和第128团时从德国聘请来的装甲兵教官兼顾问,眼下他已是德国军方在华的高级观察员之一,主要在蒋纬国的嫡系主力部队里活动。渡湖作战展开时,汉斯·莱奥哈特就在湖边观看着,事后,他用充满感情的语气描述道:“夕阳西沉,晚霞满天,在黄昏的黯淡而金色的阳光中,大批的中国军人正在渡河,湖面上波光粼粼,渡河比较麻烦,因为没有舟船,所以中国军人们就地制作木筏,他们工作得非常辛苦,砍伐木头、刨磨木板、捆绑木材...手套很快就磨烂,无数双手仍然在不停地忙碌着,磨出了血泡,两手鲜血淋漓地继续忙碌着,工作强度很大,但他们没有任何怨言,互相加油地鼓劲,高声唱着歌曲,脸上是一种投入的专注和看到工作完成时的发自内心的喜悦笑容,长官下达命令,他们没有丝毫的讨价还价,全心全意地完成任务。木筏出发后,划动木桨的中国军人因为燥热和大量出汗而纷纷脱掉军装,赤裸着上身,露出健壮而充满体魄的肌肉,奋力划桨,流满汗水的肌肉上反射着夕阳的光泽,就像一种不屈不挠的力量和精神的展现。战斗很艰苦,环境很恶劣,待遇也并不高,但这些中国军人却毫不在意,他们满面阳光般的笑容,高声地唱着歌,满腔热情地进行着手里的事。我对他们肃然起敬,因为他们、这个民族的精神确实令人尊敬,特别是他们那种吃苦耐劳、承受苦难的忍耐、坚韧不拔的意志,都是世界一流的。中国人似乎是世界上最擅长‘忍’的民族,面对各种困难,他们可以一直忍下去,直到忍无可忍的爆发,因此他们拥有苦中作乐的精神,虽然有人批评这种精神是一种软弱、一种奴性,但必须承认,这种精神也使得中国人可以像机器人一样在最艰难、最恶劣、最差等的情况下积极而勇敢地坚持下去。日本人也有这种类似的精神,但跟中国人不同,中国人的这种精神更像是品格,日本人的那种精神更像是本性。世界很奇妙,不同的历史、环境、原因造成了不同民族都具有独特的性格,德意志就像鹰,一直渴望能够飞到最高的地方,意大利人像猪,虽然也具有优点,但更多的还是好吃懒做,俄国人像熊,残暴贪婪,日本人像狼,坚韧凶狠,至于中国人,我觉得像牛,中国人跟牛一样酷似,温顺、勤奋、聪明、吃苦耐劳、服从性好、广泛分布、适应力很强、对饮食待遇不挑剔,但牛跟羊不同,羊只会温顺,牛却不只是温顺,牛无疑是温顺的,但牛也是会发怒的,发怒的牛,特别是一群发怒的牛,则是可怕的,就连猛虎雄狮也无法抗击愤怒的牛群,这不也是中国人跟牛的又一个共同点吗?今日的中国人,就像一群团结起来的、愤怒的牛,无所畏惧、势不可挡。...”

以第17师第18旅为主力进行加强,南京军一万三千余官兵使用木筏横渡巴尔喀什湖,继而不眠不休地强行军两百多公里,成功地出现在了湖东战场上苏军的西北部侧后方。区区一万三千余南京军,自然对苏军无法造成实质性威胁,但渡湖部队把一百几十辆汽车伪装成坦克,飞沙走石地在苏军侧翼进行游弋活动,不得不给苏军造成了极大的恐慌。接到报告的普尔卡耶夫大为震惊,由于苏军没有制空权,无法准确掌握南京军的动静和情况,导致普尔卡耶夫不清楚出现在己方侧翼的这支南京军奇兵到底有多少兵力,估算来估算去,得出了“不低于两万,甚至达到三万以上”的结论,至于这支南京军拥有的“坦克”,普尔卡耶夫非常怀疑“其实是假的”,但他不敢冒险,万一是真的,拥有一百多辆坦克的两三万敌军,足以对苏军造成重大打击甚至是致命打击了,毕竟在湖东战场上,苏军已经陷入一边倒的被动中。苏军此时的困难主要有三点:一是重武器(主要是大口径火炮)不足,导致部队难以再发动大规模的强攻;二是辎重物资损失严重,南京军的机械化部队集中力量打击苏军的后勤部位,给苏军造成了极大的辎重物资损失;三是部队士气不断消沉,哈萨克族官兵大量地叛逃投降,使得全军人心涣散、无意作战。这三点,每一点都是致命的。普尔卡耶夫肯定,如果南京军再来一个师(三万余人)的援兵,再来几百辆坦克、


状态提示:第474节 黄沙百战 4--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