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610节 远征中南 4
、主力舰的行程安排以及日军舰载机、中国空军飞机的配合问题反复争执。吵吵嚷嚷到2月26日,南京军第74师已经一路打到马来亚首府吉隆坡,兵临城下,并且英联邦军队露出要在吉隆坡与南京军大战一场的迹象,在澳大利亚陆军中将查理士·安达臣和澳大利亚陆军第8师师长亨利·哥顿·本尼特的不懈努力下,从马来亚北部战场上败退下来的澳大利亚陆军第8师、印度第11师和第45旅等部队都朝着吉隆坡进行集结,试图据城死守,而坐镇新加坡的珀西瓦尔对此给予了支持,把原本驻扎在新加坡的英军第18步兵师调出了新加坡,星夜兼程,一路北上,开赴吉隆坡助战。很显然,英联邦军队试图在吉隆坡与南京军打一场典型的城市攻防战。

查理士·安达臣中将是一名十分精明强干的澳大利亚军人,澳大利亚军队也是英联邦军队里表现最好的,在马来亚北部的战役中,马来亚籍英军一触即溃,印度籍英军不堪一击,英国本土军作为“老大哥军队”,完全没有起到表率作用,也是望风披靡,唯有澳军很顽强,尽管在耗尽弹药或受伤后同样会宣战投降,但在可以战斗的情况下很少放弃战斗、转身逃跑,甚至敢跟南京军拼刺刀。对于这一点,日军知道得比南京军更早,在印尼战役中,英军总部派出了英国本土军、印度籍英军、澳军增援印尼的荷兰军队,结果,表现最顽强的就是澳军,甚至比荷兰军队还顽强(荷兰军队因为荷兰本土当时已经被德军攻陷,所以士气受到很大打击),让日军十分吃惊,南京军眼下也很吃惊,根据分析,澳军最顽强的原因可能是这样的:首先,马来亚和印度都是英国的殖民地,马来亚人和印度人跟英国人完全是离心背德的关系,自然而然,马来亚籍英军和印度籍英军不可能为英国卖命,并且马来亚人和印度人本身就不算是尚武好战的民族;其次,英国人因为大英帝国空前兴盛,分布在全球各地的辽阔殖民地向英国本土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巨额的财富,使得英国人可以坐享其成,说白了,英国是一个吸血鬼,自己不劳而获,靠着榨取各殖民地就可以过上非常富足的生活,因此,英国人过得很不错,富日子过惯了,英国人自然“更加爱惜生命”,英**队也就疏懒了,这就类似于八旗兵,明清连年交战时,八旗兵战斗力确实十分彪悍,但在打下天下、坐稳江山、享受花花世界后,八旗兵马上就腐化堕落掉了;至于澳大利亚军队,因为澳大利亚是英国的仆从国,而不是殖民地,所以澳大利亚军人是有着国家归宿感以及责任感、荣誉感、使命感的,并且澳大利亚刚刚独立(在1931年正式独立的),这个国家还处于新生期,正是最富有上升力和进取心的时候,所以澳军比英军顽强得多。

查理士·安达臣中将强烈要求在吉隆坡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城市防御战”,他在发给珀西瓦尔中将的电报里认真地分析了英联邦军队在马来亚北部的失败原因,除了装备、素质、精神等方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马来亚遍地是华人华侨,他们是南京军的无数双眼睛,不断刺探英联邦军队情报,然后告诉南京军,让南京军犹如在本土作战般占尽地利人和优势。同时,安达臣中将认为,这一点确实是南京军的优势,但也是南京军的劣势,凡事都有两面,有利必有弊,比如吉隆坡,这座城市的城区人口约有80万,但华人华侨占了近一半,足有三十七八万。如果英联邦军队控制好城内的华人华侨,再据城死守,南京军攻城时必定投鼠忌器,不敢用炮群轰击城市,不敢用机群轰炸城市,防止误伤城内的华人华侨,英联邦军队就占据了极大的优势,此战很有胜算,即便英联邦军队不能打赢,起码也能拖耗上一段时间。

安达臣中将此战术其实就是用吉隆坡的华人华侨充当“人质”,不过,他此举谈不上“卑劣”,因为他只是借势行事,并非蓄意而为。客观上,英联邦军队虽然知道华人华侨“暗中勾结”南京军,但并未使用凶残对策,顶多是抓起来逮捕,极少处决,一方面是因为英国人确实不像日本人、苏联人那样狠辣,另一方面是因为南京军已经警告过英军,如果英军残害华人华侨,南京军将会屠杀英联邦军队的俘虏。在这种事上,苏军最绝情,对国外国内平民都是草菅人命,日军稍好,对外心狠手辣,对内还算“温和”,但如果需要为“大局”牺牲本国平民,日军也干得出,南京军次之,对反抗的外国平民毫不留情,对不反抗的外国平民网开一面,对本国民众向来是爱护有加,英国人“最善良”,对外国平民还算是“心慈手软”。吉隆坡城内,英联邦军队要求平民特别是华人华侨必须呆在家里,但没有对其进行""掳掠。

珀西瓦尔中将十分赞同安达臣中将的看法,下定决心在吉隆坡与南京军好好地打一场城市攻防战,拖延时间,消耗南京军的实力和元气,所以,他把新加坡的英军第18师调出新加坡,调去吉隆坡,交给安达臣中将指挥。英军第18师本是珀西瓦尔中将打算用于防守新加坡的核心部队,该师先前未参战,齐装满员,全师一万两千余人,装备精良,弹药充足。

需要注意的是:马来亚半岛包括新加坡在内,东西南三面环海,北面是中国控制着的泰国,南面海峡对岸是日本控制着的苏门答腊岛,加上制海权和制空权完全在中日联军手里


状态提示:第610节 远征中南 4--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