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明末锦绣>第二百七十五章 丞相制度的由来
制度,怎么评价呢,我们表面上看,三省分掌事务,互相分工,又互相牵制,应该是比较好的,但实际上,这个制度过了李世民一朝,就马上完蛋了。

所以说,制度之所以称为制度,是因为它具有稳定性,但是人死政息,这个东西我们能叫它制度不?

然后到了高宗时期,尚书省的权限被剥离的七七八八,尚书仆射不委屈点挂同三品,人家都不甩他,商议国家大事他靠边站,三省制度就名存实亡了,唐朝开始了中书门下政事堂制度。原来唐朝丞相们都是兼职,大家有事时候开开会研究研究,没事时候,各回各省办公。后来,开的会越来越多,会议已经成为定制,

凡是能进去开会的,我们就叫做丞相,这个开会的地点呢,就叫政事堂。政事堂开始设在门下省,按照当然的惯例,门下省长官是地主,理所应当的丞相。会议室就在人家家开嘛,凭什么不让人家进去?

皇帝们有办法,二省长官职位空缺,于是就没正牌丞相,没有正牌丞相了,怎么办呢?反正去政事堂开会的就算丞相吧,起个名字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名字,看看这名字,水啊,意思就是件,所以以后经常看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这样的丞相名字。

高宗死了,女强人武则天执政,武则天同志没啥创意。。。就爱上了起名。女人比较爱美嘛,所以武则天时期,连官名都觉得省,门下省,武则天觉得名字不好听,大笔一挥,改。一个改称凤阁,一个改称鸾台。于是,我们就看到这样的搞笑的名字,同凤阁鸾台三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唐中后期,丞相随着宦官集团的崛起,逐渐边缘化了,究其原因,还是最简单的枪杆子原因,随着府兵制的败坏,中书门下政事堂已经无兵可用了,而太监们也制度性掌握了兵权,随着府兵制的败坏,中书门下政事堂已经无兵可用了,而太监们也制度性掌握了兵权,所以唐中后期是太监最辉煌的时代,他们甚至可以主宰皇帝废立,其它任何时代太监都没有这么牛叉。

到了宋朝,我们都熟知的二府和三司使。什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三司使掌握财权,什么枢密院和三衙分掌兵权,但是,这个制度制度坚持了多久了?

神宗时期,元丰改制,又搞起来了三省制度,神宗为什么要搞元丰改制啊,原因很简单,这哥们缺钱。为什么缺钱啊,太多光吃饭不干事的人了。我们也可以看看都有哪些光吃饭不干事的人。两汉时期,留下的三公之类的,现在地球人都知道这东西是过气明星了,但是人家毕竟是正规公务员编制,财政要发工资的。。。而且是高工资。唐朝也留下了尚书令,中书令,尚书左右仆射之类的官,这些官现在也光吃饭不干活。而现在的丞相班子,又是一套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三司使。比比汉朝,人家是一套领导班子,他是三套,他能不觉得缺钱么?于是改制,尚书仆射之类的也要吃饭干活了,这就省了一套领导班子,据说能省不少钱,神宗还是很开心的。

我们常说的二府,现在也保留着,那个枢密院虽然和兵部也重着,但是,这东西有助于防止造反啊,留着。...看书的朋友,你可以搜搜“”,即可第一时间找到本站哦。


状态提示:第二百七十五章 丞相制度的由来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