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穿越重生>盛唐血刃>第十六章大危机总是多重弊端集中形成的
命为领袖们打出一片红彤彤的江山。

秦朝因为不能保证军爵可以授田,于是百万虎狼之师让刘邦兵不血刃而入。大唐也是因为没有土地封赏府兵,于是安史之乱,黄巢之乱,藩镇割据。

陈应非常清楚,任何一个朝代。如果把开国时期遗留的历史问题不能妥善的解决,那么后世子孙,永远不可能解决。

大唐面临的最直观问题就是关中太小,土地是有限的。区区不到四千万亩田地,哪怕依靠后世的粮食产量,也仅能养活两千余万人。但是关中的土地,仅半掌握在世族门阀手中,余下的土地,除了自耕农之外,没有留下多少可以支配给府兵的土地。

像大唐这样在关中地区保持二十万常备军,至少需要关中一半的土地赏功。

陈应目前能做的,就是让大唐关中减少人口集中,否则这个雷迟早有一天会bào zhà。

所以,陈应利用liáng huāng这个时机,恰当的建议李建成向关外迁徙人口。

裁撤府兵也好,迁徙人口也罢,其实都是治标,而不是治本。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迁都。把都城迁到洛阳或者邺城,哪怕是汴梁都比长安强。

在没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的时代,仅仅粮食和生活物资运输,就会把大唐压迫得疲惫不堪。

陈应回到陈家堡的时候,许敬宗拿着卷宗正等着陈应。

许敬宗把手中的厚厚卷宗递到陈应手中,满脸堆笑道:“主上,事情谈妥了,咱们借给粮商共计一百五十万贯,他们质押物全部在此!”

陈应匆匆扫视一眼,发现上面的质押物被狠狠的压价。

陈应笑道:“他们现在应该纵酒狂欢?”

许敬宗点点头。

陈应心情却依旧非常沉重。

许敬宗非常疑惑的道:“主上,咱们计划,咱们一定可以抄底关中粮商,粮食价格必大跌,您为何顾虑重重?”

“关中这场旱灾,不知道几时才能缓解!”陈应叹了口气道:“不管代价多高,总不能让京畿断粮;其二就是走水路从江淮运粮援京;其三,尽可能将关中百姓调到容易得粮的沿河地区就食,缓解京畿粮食供应的压力……”

说到这里,陈应的目光盯在潼关至函谷关的方向。

关中大旱,渭水无法通航。从洛阳到长安这六百余里,全部需要走陆路运输,这样耗费实在太大了一些。

陈应看着许敬宗道:“敬宗,你下去歇歇吧!”

许敬宗走后,陈应一脸疲惫的躺在软榻上。

时间,大唐现在最缺时间。

眼看着秋季就要到来,一旦秋季到来,大唐不仅仅要面临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还要承担来自突厥的军事压力。

要说打仗,陈应真不怕。可是关键是,大唐与dōng tū厥的边境线实在太长了,到处都是漏洞。

就在陈应迷迷糊糊快要睡觉的时候,突然一双柔娕的手按在陈应肿胀的额头上,轻轻按摩起来。

陈应感觉非常舒服,几乎快要shēn yín出声了。

就在这时,陈应背后响起了声音。

“其实,要解决关中粮食危机,除房玄龄所言三策外,解决京畿liáng huāng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陈应听到这个声音,顿时大惊失色。

果然,陈应起身回头,望着一脸惶恐的长孙无垢,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在书房中。

陈应冷声喝道:“你说什么?”

长孙无垢期期艾艾的道:“时间实在紧迫,京畿存粮很可能只能维持到下月中旬,每个时辰都要争取,拖一天,不知道会有多少人饿死京畿。眼下关中干旱期间,妾身以为应立即组织人手疏通八河,拓宽河道,改善东都洛阳到到京畿的通航条件……另外,要立时在洛口、黎阳建立大粮仓准备存粮。水路运来的粮草在洛口仓,津海方的粮草,储存在黎阳仓内。反正洛口仓距长安也就七百里路,无论换小船或换车马走陆运路长安,都要容易得多……”

听到长孙无垢的话,陈应心中暗暗惊讶万分。

他没有想到长孙无垢居然还有这样一层见识。怪不得李世民在长孙无垢活着的时候,英明无比,可是长孙无垢英年早逝之后,又开始昏招跌出。这恐怕李世民一半的功劳,都是因为长孙无垢的杰作。

“这样啊!”陈应知道这不是一封奏章解决事情的问题,他必须去面见李建成,把整个朝廷其他事情都停下来,将所有能调动的资源都集中拓宽渭河河道、修筑运粮驿道、修建储粮大仓这三件事情上来。

做这样的决定,当然有政治上的风险,同样的,做大事必须有决断的魄力,陈应能以弱冠之龄崛起于,自然不是白来的。

陈应沉吟了片刻,说道:“好,我拟奏章!”

京畿闹liáng huāng并非只缺一万石、两万石粮,而是缺数以百万石计的粮食。京畿要负责解决十二卫近十五万大军,五万余匹战马给食问题,仅维持这么庞大的军队,一年军食加上运途耗损,就需要三百多万石粮。

三百万粮食需要三十万辆大车、六十万匹骡马、三十万名车夫来运输,这么庞大的马车排成一长列,行走在驿道上,前后将形成约五六千里的长队。以载量二百石的内河漕船计,三百万粮食需要一万五千艘船、三到六万名船工,也许额外还需要数十万计的拉纤夫,排成一列行在漕运河道,前后也将近千里长的长队。

大危机总是多重因素集中


状态提示:第十六章大危机总是多重弊端集中形成的--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