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永世帝唐>第二百五十四章:清风对答
不同的诠释,而儒家对其尤为看重。

儒家学派以重义轻利为先见,孔子强调:“不义而且富贵,于我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荀子则以为:“荣辱之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开篇即讲“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到了汉代,董仲舒云:“凡人之性,莫不善义,然而不能义者,利败之也。故君子终日言不及利,欲以勿言愧之而已,愧之以塞其源也”。由此可以见得,人的义和利虽是密不可分的,但却有孰先孰后、孰主孰辅之分。

有人认为“舍义取利”造成很多人谈“利”色变,以为“利”就是利欲熏心、唯利是图,以至于以“义”为荣,以“利”为耻。这实际上是对“舍利取义”主张的片面理解。

事实上,儒家所言“轻利”,并非不重视利,而是反对“见利忘义”、“因利害义”、“保利弃义”。

孔子在里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在还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这实质上是承认私利为人之所欲,对于符合义的私利应该肯定。

关于人的利欲问题,孟子的观点也是符合人性的。

梁惠王同孟子见面时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的回答是:“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说的“何必曰利”并非说“利”不重要,他强调的是“仁义”更重要,仁义是利益的前提。

因此,儒家的重义轻利,其主旨绝非轻利,更不是反对利,而是主张在合乎义的前提下,去取得正当的、更大的、长远的利益。

义与利,有其相互矛盾的一面,但这种矛盾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可以通过融合而达致统一。”

包括所有人都在沉思殷清风对利义之辩的解读,这时,殷清风接着说道:“对于初学者,直接对他们将这三辩或许他们难以理解,作为传授者可以将细化为七点主张。

一、重民: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二、德治: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仁政: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信,则不如无。吾于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四、道义: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五、任贤: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

六、修德: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七、笃行:

“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许久许久,殷闻礼问出了所有人的疑问:“何人传授与你?”

殷清风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在为找不到小说的最新章节苦恼?安利一个公众号:r/d/w/w444或搜索,陪你尬聊


状态提示:第二百五十四章:清风对答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