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仙侠修真>我有一个小世界>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 找寻
人的这两棵树却无人问津。这时他看到旁边卖炭的人生意很好,就把自己的树也烧成了木炭。结果这个年轻人很快就将木炭卖光了。他揣着钱袋,回家高兴地把此事告诉了他的父亲。

当父亲听说情况后却连声惋惜,他为自己的孩子感到十分遗憾:“孩子,你所找到的正是世上最珍贵的沉香树啊,从它上面切一小块磨成碎末,价钱也顶过你卖一年的木炭。”

年轻人听后虽然十分后悔,却是追悔莫及,只恨自己有眼无珠,白白糟蹋了珍贵的宝物。

在二千多年前,印度恒河下游的聸波古城首富,名叫守笼那,家产有二十亿之多,因此大家称呼他为二十亿。这位富甲天下的富翁有一位独生子,人们亦叫他二十亿耳。

虽然这位独生子的父亲很有钱,但他则放弃了世间的名利而去跟佛陀出家修行。

刚开始,他选择在一处坟场苦修,二十亿耳比丘日以继夜的在禅坐和经行,他以为用这种苦修可以早证正果,却没有想到不但没有得到自在解脱,反而动摇了他修学佛法的信心。

有一天,他心里这样想:“在佛陀众多弟子当中,我算得上是精进用功的人,可是至今倘未能悟道,这样,不如返俗回家,做一个在家修行人,将父母亲雄厚的金钱拿去布施修福更加有用。”

佛陀知道了二十亿耳的想法,就特地前去开导他,佛陀首先问他:“你未出家前弹过琴吗?”

答曰:“不但曾经弹过琴,还弹得很好!”

佛陀继续问:“当你弹琴时,如果琴弦调得太紧。弹出来的声音好听吗?”

答曰:“不好听!”

佛陀再问:“如果琴弦调得太松,弹出的声音好听吗?”

答曰:“不好听!”

佛陀又问:“如果松紧调得恰到好处,弹出来的声音好听吗?”

答曰:“这样就好听了!”

佛陀说:“这就对了。修行人急于求成功,就像调得太紧的琴弦。反而引起退失道心的念头;相反的,如果修行不精进,就像调得太松的琴弦;又会令人懒散懈怠,两者都不利于修成正果。因此,真正修行是不急不缓,适当的调整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十亿耳比丘听完佛陀这一番精采的开示以后,茅塞顿开,悟到了修学佛法的要点。于是重新树立起修学的信心,依照佛陀的开示继续去修行。没得多久,便证悟到了解脱之道,并向佛陀表达了悟道的境界。

佛陀在比丘们面前表扬了二十亿耳的修证体验,并对他的修行境界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这是一段在佛经中有关佛陀指导弟子修学佛法最感人的故事,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得到两方面的启发,做事快慢要适中,而且在做事中暗示了心性的开发比外在的事物还要重要。

许多刚走出校门,正在投入新工作环境的青年们,常常对自己的工作岗位失了信心。问题主要是出在像二十亿耳比丘一样的毛病,做事太过理想化,希望一步登天。当他们在短时间内见不到工作的效率时。却心灰意冷,觉得工作没有什么意思,于是不断寻找新工作。到最后,如同愚人挖井一样,急于求成,不能一门深入,而全功尽弃,作为一个有为的青年,首先要俱备洞察力。

其次是决策力。最后就是坚强的意志力,唯有俱备了这三种力量。才能明白凡事要按步就班来完成,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如未成熟的瓜。摘下来是不能吃的,干电池若没有足够时间充电,是不能发出强大的光明。

佛教的修行是这样,世间种种的事情何尝不是如此;怪不得常言道,心急喝不了热稀饭,当然那些做事慢三拍的人也难以胜任大事,何况是修成佛道?所以在做事时善于调和急缓的人,才是做大事的人,亦是事业成功的重要秘诀。

当二十亿耳急于求道而未见解脱的时候,心中便打妄想,想到他的父母家产有二十亿钱财,既然修道不成,何不返俗去分享他父母的雄厚财力,亦可以广修布施功德,佛陀知道二十亿耳比丘心中打这种妄想以后,立即前往指导,指明修行比财富更加重要。

因为财物是身外之物,纵使富能敌国,享受荣华富贵,施贫济世;但这些只是外在的东西。

钱有一天会用完,人因无常而会离开钱,所以唯有智慧、根性、能力才能永远跟随我们每一个人的第八识田中,生生世世常相随,佛经有云:“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业是指我们平常所积的善恶业,特别是自己的觉性与慧根。

因此,一个人若能开发自己本有的佛性,其功德远远胜过于身外之物的种种功德,由此我们知道慈悲的佛陀为何在百忙之中特到二十亿耳处指点迷津,希望世人明白了这个道理,觉悟到净化心性,增长智能比腰缠万贯更有意义和更加重要了。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急功近利的人也大有人在,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以至于在他们的人生履历上除了一个逗号,就是句号了。可见,急于求成,心态浮躁,会把最简单、最熟悉的小事都办糟,何况富有挑战性的大事呢?

就像是学习一样,天上不会掉下馅饼的.如果我们整天高唱“明日歌”荒废时日,然后梦想能取得一份优异的成绩,我想这也只能是痴人做梦吧.我觉得要想提高学习成绩,努力是根本.但是,学习成绩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总结,不断的积累


状态提示: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 找寻--第4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