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沈文和的冷脸,燕王虽然没办法像是一般人那样笑脸以对,但他却对沈文和表现出了足够的尊敬。
即便沈文和瞧着不想搭理他,燕王也不生气今日沈文和送上门来,燕王虽然知道沈文和来,肯定是为了公事,但是还是寄希望于沈文和公事完毕后,能为他在沈采苡面前,说两句好话。
两个人都不是健谈之人,不过寒暄两句,燕王便领着沈文和,去了书房,并请了柏先生和俞先生前来。
寒暄过后,四人坐定,沈文和正色与燕王道:“殿下可有想法,要在西南施行新赋税之法?”
燕王与两位先生对视一眼,而后俞先生正容道:“新法虽不完善,但瞧着便可知,是利国利民的好东西,和甫来之前,我们也正在商议此事,希望能稍作完善,而后寻一地试行,看实际中有什么问题,再行修改完善。”
显然,这新法,让两位先生也很激动。
沈文和垂眸,片刻后抬头与燕王三人说道:“殿下看我如何?我虽未曾有主政一方的经历,然可为我配一经验老到之县丞,教我打理县中事务,而我,则全力在一县之内,推动新法的施行。”
燕王三人对视一眼,柏先生更是盯着沈文和不放。
沈文和是他们的弟子,而他们与沈文和共事已经有一段时间,沈文和因为年纪阅历原因,还有些不足,但为人大气、做事沉稳又不守旧,谨慎细心又不拘谨自封,胆大又不莽撞,否则也不能在隆安帝身边这么久,都没出纰漏。
且他的身份,在西南,天然就有利,看在燕王的面子上,一般人也不敢明面上太过阻挠他,而暗中的手段,想来沈琰会为他配备足智多谋的幕僚,不管怎么想,沈文和都是试行新法的极好人选。
之前没想到沈文和,是他们不觉得沈文和会放弃如今大好的前程,去主持一件可能失败的事情。
但既然是沈文和自己的意愿,且柏先生俞先生都舍不得拒绝。
“你大伯父知道此事么?”柏先生询问。
沈琰是个标准的官吏,虽然不失底线,但功利心重也是真的。
沈文和平静摇头:“不知,不过我会说服大伯父的。”
除了沈琰,还有隆安帝那一关。
想去那儿做官,可不是他一张嘴就可以的,要看隆安帝的意思,幸好他只是想去做个县令,若是重要的官职,还得看朝中各方博弈的结果。
沈文和当下和燕王等人商议了一番,选定了燕王封地上,几个条件合适的郡县,之后沈文和告辞,燕王送他出去。
之前燕王可从未送过他,沈文和心底明白燕王打的什么主意,他就不动声色加快了脚步,不给燕王说话的机会,还自己和燕王说道:“殿下请留步。”
燕王略无奈:“和甫叫我明嘉便是。”
“上下有别,下官不敢造次。”沈文和一板一眼回答。
燕王就说:“本是一家人,何来上下之别。”
沈文和就不吭声了,燕王眼见应要到垂花门了,急忙询问:“和甫近日可要去看看采苡?”
“不知,要看陛下。”沈文和答了一句,拱手告辞出了门,燕王叹口气,把大舅子得罪狠了的感觉,不大好。
万幸这个大舅子很是君子,不会落井下石。
沈文和从燕王府回去,先是与沈琰谈话,沈琰激烈反对沈文和的做法。
沈文和是想做些利国利民的事情,但是说服自己大伯父,要用另外的办法。
沈琰听到是沈文和说“青史留名”四字时候,他就心动了。
若沈文和真做成了,那确实是能让沈家在青史上,留下一笔的大事,或许此事不可能像是那些帝王一般的浓墨重彩,然而要知道一个时代,亿万万人,能让后人记住者,千万人里也不一定有一个。
若沈文和真能成为实验新法第一人、并取得成功,后世史上上记载时候,便会有沈文和,字和甫,姑苏沈氏子、少有才慧这样的话语,而作为他的伯父,沈琰自己,最起码也能留个名字。
一想到这个,已经很少因为什么事情欣喜若狂的沈琰,也激动了起来。
“陛下会同意么?”沈琰询问沈文和,沈文和实话实说:“不知。”
沈琰有些失望,不过很快又振作起来:“此事有很大的谋划余地,你在陛下身边,陛下又欣赏你,把事情交给你,陛下应该会比较放心。”
最重要的是,隆安帝肯定是想施行的,只是需要一个突破口。
现在朝臣虽然没有明着反对,但是很多人都开始说什么“祖宗之法、不可轻变”、“变法乃祸乱之源”,等等。
沈琰当然知道,变法后,沈家作为世家的一员,当然也会利益受损,但是有更大的名利在前,沈琰也顾不得了。
沈文和得了沈琰的支持,第二日便单独请见隆安帝,因为圆空大师对沈文和的评价,以及沈文和表露出了配得上这个评价的能力,
故而隆安帝很是看重沈文和,当下宣沈文和觐见。
沈文和进来,便直接跪在地上,行大礼,隆安帝惊讶不已:“为何如此?且起来说话。”
除非是每年初一的大朝会,或者其他重大的祭祀时候,臣子见君,并不须跪。
沈文和三拜之后,却并不起身,只是跪直了,而后道:“陛下,微臣有事相求。”他这般态度,勾起了隆安帝的好奇心:“你说。”
沈文和便沉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随着他的说话,隆安帝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