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与葡萄牙,本土地缘关系紧密的海外殖民地,葡萄牙应该已经和j泰罗尼亚一样,成为西班牙的一部分。
事实上,在0年的60年间,葡萄牙的确一度被并入西班牙,与后者组成了,由西班牙主导的“共主联邦”。
而能够脱离西班牙再次d立,葡萄牙海外殖民地的存在功不可没。
基于根植于国家基因中的这种危机感,葡萄牙对于海外殖民地的经营程度,要高于西班牙。
简单点说,更注重将海外殖民地,打造成“葡萄牙”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一个资源提供地。
这种心态上的细微差别,在英、法两国身上,同样有所体现。
究其根源,在于西班牙和法国两国,因其在欧洲大陆及地中海的地理位置的优势,
更热衷于参与大陆争霸,从主观上倾向于将海外殖民地,视为单纯的资源供给地。
在经营新大陆的问题上,西葡国态度上的差距,从一开始就有所体现。
回顾哥伦布及后来那些殖民者,对墨西哥、秘鲁等地的征服,我们会发现,西班牙王室的做法,本质是一种外包形式。
王室支持殖民扩张活动,但大多数时候并不提供资金,殖民者们需要自行为行动筹资金。
当然,投资与收益本身,也是成正比的。
每当征服一片土地后,投资者可以自行决定对土地的分配。
虽然,出于征收赋税的需要,在完成最初的征服之后,西班牙王室会逐渐将,殖民地的管理纳入正轨,包括委派新的总督取代那些征服者。
但对于征服初期的,那种杂乱的土地归属状态,基本只能采取追认的态度。
尤其在那些看起来,经济价值不那么大的边缘地区,如中美洲地峡地区,王室及其代理人,即总督的影响力要更为薄弱。
这种先天不足,造就了西属美洲内部,各自为政的地缘z治传统。
可以这样说,虽然地理上看,西属美洲几乎没有可能,整合成一个国家。
但如果西班牙当时,不那么热衷于欧洲事务,而是对西属美洲的内部整合工作,
倾注更多的注意力,那么后世拉丁大陆的国家数量,应该最起码会少上一半。
反观葡萄牙,在海外殖民地的经营上,则要用心的多。
这甚至导致葡萄牙,成为了最后一个,放弃旧“殖民帝国”身份的国家,其它西方国家在二战之后,对海外殖民地的d立都持开放态度。
在决定海外扩张之时,葡萄牙王室并没有简单的把殖民权,外包给那些普遍出身不高,试图到海外改变命运的冒险家。
而是由王室出面组织、投资各项探险活动。
从恩里克王子、迪亚士、达伽马等人的显赫贵族出身,也可以看出这点。
在西班牙决定投资哥伦布的探险活动之前,这位美洲发现者,曾经尝试过与葡萄牙合作。
除了认定投资东方航线会更有价值以外,哥伦布的身份及在殖民权上过高的要求,也是葡萄牙对其态度冷淡的原因之一。
巴西的发现,同样始于一次纯粹的官方行动。
在决定殖民巴西之后,王室将巴西东南沿海地带,划分为了十几个领地,分封给葡萄牙原有的统治阶层,尤其是贵族集团。
这种颇为“封建”的做法,一方面保障了巴西的经营者们,从一开始就属于葡萄牙原有的,统治阶层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也激发了葡萄牙本土力量,开发巴西的热情。
其实葡萄牙的这种做法并非创新,可以说无论西方文明还是东方文明,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几乎都采取过这种,列土封疆的模式。
每一种模式都存在优点和不足,只能说对于自身人力不足,但又希望海外殖民地,能与本土融为一体的葡萄牙来说,
这种封建意味浓厚的殖民方式,比之西班牙那种更显粗放的做法,要更符合葡萄牙地缘z治需要。然而以血源关系或者说原有统治集团为基础,所实施的“分封制”,固然在初期扩张时,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分封制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在“分”。
如果没有其它的,外部因素所产生的凝聚力,沿巴西漫长海岸线分布的封建领地,仍然具备各自为政的基础。
用一句话形容葡萄牙在巴西的统治,那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领主们对王室所承担的义务主要有二:一是效忠于王室;二是上交20的收入作为税赋。
与荷兰人用有限公司形式,经营殖民地的方式相比,这种古老的“封建”方式,看起来要落后的多。
只是,任何方式都是有利有弊的。
王室和封建思维,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家和意识x态的统一上,有限公司的形式,则更能激发资本的活力。
站在大历史的层面看待这个问题,就会理解,为什么有女王和东印度公司的“大英帝国”,能够成为最成功的殖民帝国。
荷兰人的方式,让一个没有历史的商业小国,快速成长为17世纪的全球霸主,但却没有给后来的世界,留下太多地缘遗产。
而葡萄牙人虽然在先发优势丧尽之后,一直处于节节后退的境地,但却顽强的守住了巴西。
然而,以后人在大历史范畴中,总结出的“上帝视角”,去求全责备当时之人,总归是不公平的。
以当时之人的想法来说,只是为了寻找一片,最有利可图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