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方这种合纵关系下,英国如果想在新大陆有所作为,对标的就会是,原本划给西班牙的势力范围。
然而,对于葡萄牙来说,风险并没有真正过去。
在法国势力消退后不久,葡萄牙迎来了它,一生中最大的克星——荷兰。
荷兰人在东方航线上与葡萄牙人的竞争,前面已经花费了不少的笔墨来描述。
荷兰人海外事业,几乎就是建立在,葡萄牙东方殖民大厦的废墟上。
这样做很大程度是因为,两国都属于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小国,不得不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贸易线及沿岸据点的经营上。
在荷兰崛起之后,葡萄牙在东方航线上的两个最重要枢纽点:
好望角与m六甲海峡,以及让所有欧洲国家,都垂涎三尺的香料群岛,最终都落入了荷兰人的手中。
这一变化,对后世,世界地缘z治格局的影响,就是诞生了南非和印泥两个国家。
葡萄牙并非只在东线进行扩张,受益于j皇子午线以及巴西的发现,葡萄牙人同样在西线,进行了扩张。
既然荷兰处处针对葡萄牙,似乎也没有理由,无视南美大陆的存在。
问题是,除了被更名为“苏里南”的原“荷属圭亚那”,后世人们并没有在南美大陆,发现荷兰人的z治遗产,
这是不是意味着,当年的荷兰并没有,在西线进行过努力,没有试图夺取巴西呢?情况并非如此。对于欧洲人来说,一直到一战之时,欧洲以外的博弈,都是被认定为欧洲内部博弈的外延。
这也是为什么,所谓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西方很多时候,只是被称之为“欧战”。
所谓“欧战”之时,倭国作为亚洲的代表、米国作为新大陆的代表,其实已经具备了,进入世界z治舞台中心的实力。
这场战争本身,亦成为了“欧洲中心”观点的转折点。
然而,在大航海时代初期,情况自然不会是这样的。
尽管,欧洲人还没有展现出,对世界的统治力,但却并不妨碍他们,基于欧洲内部博弈的需要,对全球利益做一个分配。
想要全景式的了解荷兰与葡萄牙之间竞争,需得对16、17世纪,相交时的那段欧洲历史有所了解。
两者之间的竞争,牵扯到两个历史事件。
一件是在大员部分,曾经解读过的“荷兰d立战争”,又称“尼德兰革命”、“八十年战争”。
16世纪的西班牙,在欧洲的势力如日中天。
通过继承、战争等手段,西班牙王室除了在海外,占得大量殖民地以外,还在意大利南部、法国东部等地,拥有不少领地。
这其中,就包括荷兰所处的“尼德兰”地区,尼德兰的字面意为“低地”。
这两起事件的另一个主角,都是西班牙。
从地缘角度来看,尼德兰地区脱离西班牙实属必然。
抛开地理距离不淡,当时尼德兰地区的居民,多属于商人阶层,并且受宗j改革影响,选择x仰了不受传统宗j、z治势力约束的jd教新j。
z治上,则倾向权力结构更加分散的g和体制;相反,作为tz教体制的最大受益者,西班牙则极力维持着其tz教的意识x态,以及王国属性。
1568年,尼德兰地区爆发革命,开启了d立之路。
实际上,这场战争在进入17世纪时,就已经分出了胜负。
通过在战场上的胜利,荷兰人获得了他们想要的自由和d立,并且就此走上了海外扩张之路。
其标志性事件,就是1602年,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
只是,由于后来双方仍然摩擦不断,直到1648年,西班牙才算正式承诺了荷兰的d立。
因此,所谓“八十年战争”,前半段可以算是荷兰在争取d立;后半段则是,荷兰崛起成全球霸主的过程。
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在西班牙失去荷兰,并不得不接受荷兰崛起的同时,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将葡萄牙收入囊中。
其实,以葡萄牙的地理位置来看,能够一直顽强的d立于西班牙之外,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早在14世纪末,西班牙即卡斯蒂利亚王国,就曾经尝试过,用武力吞并葡萄牙。
与英格兰的结盟,是葡萄牙能够逃出生天的重要保障。
侥幸逃生的葡萄牙,不久之后,便开始走向海外探索之路,试图通过海外资源,来摆脱西班牙的阴影。
然而,该来的始终还是会来,如果大航海的事业,能够一直被葡萄牙所垄断,那么,葡萄牙的确很有机会,凭借东方贸易所获得的利润对抗西班牙。
问题是,哥伦布的发现,帮助西班牙同样成为了,一个海外殖民大国。
并且,从美洲三大文明身上直接掠夺贵金属,收益要比经营东方航线的收益,更加的直接和稳定。
公元1580年,通过王位继承与武力威胁,西班牙完成了对葡萄牙的吞并,
此后一直到年间,整个伊比利亚半岛,都处于西班牙王室的统治之下。
这种“共主”模式,并没有影响到葡萄牙内部的行政、法律、经济,及海外殖民地等方面的d立运作。
欧洲在国家关系上,所偏向j延、王室、贵族的“模块式结构”,确保了无论是分手还是合并,都能够较平稳的进行。
这种统治结构模式,一直延续到了21世纪,只是在外面披上了无比华丽的外衣。
鉴于西班牙实际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