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谋在三国>第一百三十一章 被无视的沃土
决了财政问题,这是决定一个割据政权能否生存的关键,但在客观上却带来了东北地区的深度开发。其三,公孙度治理下的辽东社会显然是安定的,既不需要参与中原的争夺,也不用担心来自东夷的寇抄,因此随着中原日渐鼎沸,辽东成为了北方尤其是环渤海地区人民避难的乐土。能够在东汉末年人口不减反增,不可谓不是一大成就。人口的增长,也是公孙度能实现经济自给的重要原因。第四,公孙度是尚贤的。避居辽东的名士如邴原、管宁、王烈都得到了公孙度的礼待,虽然他们大多不愿就任官职,也没有久留辽东之心,除王烈外,中国少安,都想尽办法回到中原。但可以想见一定有不少名士贤人接受了公孙度的征辟,成为辽东的官吏。

公孙度留下了一个势力范围东达日本海,北抵黑龙江流域,南包朝鲜半岛,西接辽东属国乌桓诸部的割据政权,于汉献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去世,由其子公孙康嗣位。公孙康在职17年,见于史籍的事迹更加寥寥。根据仅有的记录,可以看出公孙康在外交上改变了其父的强硬立场,转为向曹操示好,并对汉和后来的魏表示臣服。汉献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上表公孙度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公孙度曰:“我王辽东,何永宁也!”藏印绶于武库,拒不接受。到了公孙康嗣位,立即将永宁乡侯封给了其弟公孙恭,做出了妥协。其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征讨收留袁尚、袁熙的乌桓,破之,屠柳城。袁尚、袁熙、乌桓辽东属国单于速仆丸、辽西郡单于楼班、右北平郡单于乌延均逃往辽东投奔公孙康。公孙康“悉斩之,传送其首”,这是很明显的巴结曹操的做法。奇怪的是,公孙康执行这样的政策,却始终没有得到中央政权的封赏,只在死后追赠了一个大司马。其中可能另有其它的原因,材料太少,不得而知了。

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公孙康卒,“子晃、渊等皆小,众立恭为辽东太守”,“文帝践阼,遣使即拜恭为车骑将军、假节,封平郭侯;”这既表示了曹魏对公孙康努力的肯定,也充分尊重了辽东的自治权。平郭县属辽东郡,这一细节也委婉地显示了对公孙度那句“我王辽东,何永宁也”的让步。书中记载公孙恭曾经“病阴消为阉人”,故“劣弱不能治国”,公孙恭的施政记录近乎空白,但至少在处理与曹魏的关系上,他做到了相安无事。这时吴、蜀方盛,曹魏也不愿背后再出现一个敌人,公孙恭的劣弱无能正合胃口,这或许是公孙康一上任就受到曹魏的封拜的原因之一。阅读最新章节请关注微信号:rdww444


状态提示:第一百三十一章 被无视的沃土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