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天兵在1917>1374.第1374章 逃亡之路(下)
能绝对服从上级的命令,查雷斯能在全师上下已经崩溃的情况下对下级进行有效的控制就是一个佐证。

比如前面提到过的那位施密特上校,抵达巴巴达格之后,查雷斯又一次将断后的任务交给了他,很难想象当时施密特上校是怎么去执行这道命令的,但事实是他依然老老实实的听从指挥,又一次带着更少的士兵留在了巴巴达格郊区阻击红军。

当然更加神奇的是这位施密特上校竟然又一次逃出生天,当然,这得感谢红军的坦克油料紧张。不过就算如此,这种任劳任怨听从指挥的品质也是值得肯定的。

请注意,关于这位施密特上校的故事还没有说完,当德军撤退到了勇敢的米哈伊乡时,红军的机械化部队又一次开动,而这一次他主动向查雷斯要求殿后阻击(很可能是这位上校知道最后这个倒霉的任务一定会落在他头上,还不如主动一点好)。

呃,可能有同志会说老马你很扯淡,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勇敢的米哈伊乡”这种地名,这是你瞎编的吧?好吧,负责任地回答,这个地名真心不是扯淡,而是真有,勇敢的米哈伊是罗马尼亚的民族英雄。用民族英雄命名一座城市不是很正常么?

当然,也说一句题外话,这位勇敢的米哈伊结局并不好,哪怕他第一次将瓦拉几亚、特兰西瓦尼亚和摩尔达维亚统一,奠定了所谓罗马尼亚的基础,但是最后还是没能在夹缝中生存下去。

而勇敢的米哈伊的际遇和此时罗马尼亚的际遇很相似,如何在大国的夹缝中生存,将是罗马尼亚政客未来必须要学习的技能之一。

回归正题,在勇敢的米哈伊乡,灰头土脸的施密特上校带着120名士兵和五挺机枪承担起了殿后任务。不过施密特很清楚不可能指望这么一支区区上百号人的部队就能挡住红军的铁蹄,但他依然希望给战友们赢得更多的时间。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了贝尔特上校和他的战斗群身上,在施密特的北面,这位上校也自发的留下阻击红军,他将阵地设在了一片土丘上,希望能够利用有利地形延缓红军的步伐。

但不管是贝尔特还是施密特,他们的部队都太过于脆弱,根本不能指望他们在红军装甲部队的重压下还能有什么惊人的壮举,说直白一点能不一触即溃他们就算很对得起观众了。

查雷斯和其他的德军想要脱身最关键的还是得跑快一点。让我们向东北方向看去,这一路上都充满了混乱的景象。道路上充斥着无数的德国和罗马尼亚散兵游勇,用牲畜拉动的重武器混杂在机动车辆里,拥挤和恐慌情绪造成了严重的交通阻塞。

可以想象此时德国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那些从天俯冲下来的黑死神了。所有的人都想尽快地向前逃命,但是越想快就越是快不起来,正所谓欲速则不达,这场所谓的撤退更像是一次大溃败,毫无秩序可言。

被逼无奈的查雷斯只能下定决心放弃那些宝贵的重武器,炮兵们怀着复杂和沉重的心情摧毁了14们小口径火炮和6门大口径榴弹炮。几乎所有无法开动的车辆都被放弃(因为没有油料),它们的驾驶者含泪见证了这一切,而这些多出来的炮兵和驾驶员则被统一步冲到了各个连队当步兵使用。

再看贝尔特和施密特那一头,从中午时分开始,他们便与红军的先头部队交上了火,他们成功的将红军的注意力吸引住了,确实给逃难中的战友争取了一些时间。

不过随着红军的主力陆续抵达战场,巨大的压力也迫使施密特上校不得不认清现实,他很快向查雷斯发报请求允许撤退,经允许之后便率部放弃了阵地,迅速向南追赶主力部队。当天深夜,施密特带着100多战士追上了查雷斯,而贝尔特就没有那么走运了。

当天下午贝尔特的部队被红军围了个水泄不通,在当天晚上八时,贝尔特给查雷斯拍去了一封带有诀别意味的突围电报之后就杳无音讯了——被俘,亦或是全员阵亡,反正这支德军部队就这么永远的消失了。

在14日夜,查雷斯的人马逃到了特尔古邵尔以北十公里的一个小村子,这位师长大概觉得已经摆脱了红军的追击,便命令部队停下稍微休整一下。但是这点儿难得的休息时光也让德国人坐立不安,很快村子周边便出现了枪声,难道是红军追上来了?

不久之后村子又遭到了炮击,此时已经严重神经衰弱和崩溃的查雷斯豁出去了,决心跟红军决一死战。正当德军士兵在村庄周边挖掘掩体构筑工事时,枪声竟然又从村子内部传了出来,查雷斯立刻就意识到了,他应该没有被红军主力追上,现在袭击他的仅仅是红军的先头侦察部队,那些鬼机灵的家伙最善于用类似的手段折磨人了。

当时,手榴弹在天空中飞来飞去,时不时还有机枪从窗户和草丛里探出头来进行一阵猛烈地扫射,到处都是爆炸声,最先遭殃的是停在路边的几辆卡车,很快便被一堆废铁,然后不断地有暴露的德军士兵遭到冷枪偷袭。

黑暗之中,恐慌很快在德军当中蔓延开来,但幸好还有一些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老兵,他们借助照明弹的帮助迅速地在一些关键的地点布置火力点,用针锋相对的火力打击迫使红军侦察部队退出战斗。

很快,一切噪音都消失了,仿佛他们从来就不曾存在过一样,不过就算如此,查雷斯也不想继续停下休息了,他很快便下令继续向南撤退。<


状态提示:1374.第1374章 逃亡之路(下)--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