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短促的遭遇战,时间正是在大明朝崇祯九年的八月底。
此乃是清朝的立国之战,在勇敢善战的阿济格率领下,清军共出动了满、蒙、汉军八旗共计十万人,可以说,此次入关可谓是集中了清朝可以调动的所有机动力量。
清军绕道蒙古,自喜峰口入长城,于延庆集结。然后,深入明朝京畿重地。
在为期两月的战争中,清军一路攻城掠地,连陷二十余城,大小五十余战。明朝京地区损失惨重,除了少数将领之外,几乎没有组织起象样的反击。
至于清兵此次的劫掠,自然是十分丰厚的。到现在,心满意足的清朝大军已经大部开到密云、平谷一带,准备北返。
在如此规模巨大的入侵战中,其实宁乡军与阿山的此次遭遇并不算什么。但却是唯一的胜迹,对于军心士的提振,却有难以估量的影响。
特别是对宁乡军普通士卒和军官来说,更是如此。在以往,金人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神话已经广为人知。在没有真正和满清建奴交手之前,说句实在话,大家还是心中忐忑。此此不但亲眼见到了传说中的辽东野人,还亲手粘了他们的血。
大家突然发现,其实建奴也没什么了不起。也就是个子高些、力气大些、武艺强些。可对上宁乡军,却还是如待宰的羔羊一般不堪一击。
孙元和京营汇合之后,带兵回到老营。
在当地驻扎了两日,
休整完毕之后,探马来报附近几个州县的建奴都已尽数北上。方圆几百里之内,再看不到建奴一兵一卒。
孙元知道,这是建奴开始陆续北归了。
这一时期的满清刚刚立国,还没有南下与明朝争夺天下的心思。毕竟,如今的明朝虽然已经国库空虚,衰弱得如同八旬老翁。但卢象升、孙传庭、洪承畴刚消灭了农民军主力,表面上看来,困绕明王朝多年的内乱好象有平息的迹象。且明朝的统治还很稳固,满清兵力本弱,即便出动汉、蒙八旗,每次入关也不过是十万人之数。
在皇太极看来,这点兵力显然是不可能灭掉一个老大帝国的。就算灭亡了明朝,也不可能以区区十万人统治老大帝国的亿兆百姓。
不但皇太极这么看,其他满清贵族也这么认为的。在建奴眼中,明朝也不过是一个用来度过机荒的大粮仓而已。
在真实的历史上,就在九月一日这天,阿济格手下的第一支军队将从冷口出塞。也就是喜峰口和山海关之间的狭长地带,也就是后世的迁安县。
在接下来的十余日内,所有的入关清军将尽数撤出。
也就是说,接下来,宁乡军不会在遇到任何一支建奴军队。就算他们想再觅战机,也跑不过骑着快马的建奴。也就是说,宁乡军现在可以进京城献俘了。
可京营已经被建奴吓破了胆子,如何肯现在回北京,说是怕半路上再遇到敌人
伏击。
这群老爷兵以前在京城就是纨绔子弟和浪荡子,很多人都没有经过军事训练,战斗力也就是地方乡军的水准。否则,高起潜带领他们出京之后,不会一直在京城南部区域兜圈子,转进转进再转进。
所以,对于孙元的提议,高起潜立即就否定了,说不急,一切还是等朝廷的旨意下来之后再说。
高起潜乃是司礼监内相,如今又做了京营的统帅出城迎敌。在出城之前,皇帝就颁下旨意,又赐下尚方宝剑,让所有进京的勤王军队都归他节制。也就是说,如今的高起潜代表的是天子的意志,对于京畿地区除北京城之外一切军务都有临机决断之权。
如此一来,高起潜就成了孙元和王允成名义上的领导。
高起潜在出城之前自然知道京营是什么德行,靠他们若是想同建奴打仗,死得不要太难看。不但京营,就算是关宁军、宣大军过来,也肯定不死辽东野人的随后。既然这样,咱就不去送死了。只要能保住京营,将来还朝,对皇帝和朝廷也算是有个交代。
反正这几十年来,大明朝军队屡屡败在建奴手上,就连京城也被人家抢过几次,也不差这一回。
好在也是他运气好,出京之后,消极避战了两月,现在总算是等到了建奴彻底吃饱,准备撤退的时候了。如果现在回京,鬼知道建奴会不会杀个回马枪,顺手将自己给干掉。如果那样,我
这两个月在野外吃风喝露岂不是白辛苦一场?
高起潜既然做出这样的决策,又有尚方宝剑在手,孙元也不废话,直接将嘴闭上了。
这死太监和自己性相不和,如果说僵了,他一翻脸用尚方宝剑将我孙元砍了,我可没处申冤去。
孙元虽然在滁州、泗州立下绝世功劳,可在朝中衮衮诸公眼中也不过是一个武夫。行军法杀一个武人,对他们来说可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要说地位高,现在的孙元可比不上毛文龙和贺人龙;至于功劳,也不过比贺人龙大一点点,也就同以一军之力牵制了整个建奴八旗的毛文龙相当。可这有如何,这两人一个不小心,还不是被人如杀狗一样砍了脑袋。
君子避凶就吉,迟一些日子进京就迟一些好了,也不急。
不过,老是驻扎在野地里也不是办法,秋老虎厉害,得小心军中起了瘟疫。
于是,孙元就建议是不是将军队开进一座县城休整些日子,静候皇帝旨意?这里距离永清、固安、东安三座县城也就几十里路,不如选一处驻扎。
高起潜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