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水浒之王族霸业>第六四五章 臭名昭著的西城所

西城所?王伦貌似听郑国器提起过,在酒桌上,何涛知道的东西有限,后来王伦专门去信汴京,要求小报社调查,这才揭开赵佶小金库的秘密——名头是这样没错,但很不幸,赵佶就像个胖娃娃一样,手里攥着糖豆儿,丰厚的收益全被另一伙人拿走了……

说起西城所,就不得不先讲起稻田务,早在开国初期,京西路(今河南西南部,湖北一部分)那旮旯还是荒草萋萋比人高,有待大规模开发,宋廷看着这么好的土地闲着怪可惜,就下令减轻赋税,奖励民间开垦荒地,给耕牛给农具给保障,承诺若干年不收田税或少收,如每三亩只收一亩的税,利策摆出来了,经过百余年土民、移民的艰苦开发,京西路人口增加,良田暴增,能给朝廷上缴粮钱了。

到了赵佶执政时期,十余年的太平日子让其有些飘飘然了,摸着下巴看朝堂蔡京、郑居中互斗的赵佶,自以为中庸之道已经熟谙,看下面的臣子像小鱼小虾一样好摆弄,笑容从心而来,却不觉,后宫有一双眼睛,同样以不屑的目光看着高高在坐的天子,你丫还太嫩!

政和四年(1114年)杨戬老辣低调的行为处事,深得赵佶的器重,已是后宫荣宠,或许,比生了三儿子赵楷的王贵妃还要贴心。这一年,看着蔡耙子给陛下捞钱花,自己也不甘落后啊!招来幕僚们集思广益,如何开源?

有后苑作的一个公吏灵机一动,献上计来,“我知道汝州(北边是嵩山)有不少荒地,什么淤泥河塘臭水沟,地皮很肥啊!适合种植水稻,不如圈围开垦出来,可以增加一笔收入。”

杨戬觉得可以,就像赵佶打报告,赵佶一听,我去,还有这种好事?变废为宝嘛!准了,安排下去!朕的小金库正好有点缺钱呐!

杨戬拿到了鸡毛令箭,就开始组织人手办事,汝州真的有荒地吗?有个鬼啊!当地老百姓又不傻,会放着可以耕种的土地叫它闲着?

但杨戬派出的狗腿子说,“不,它就是荒地!”

派出兵吏收田,老百姓不干了,我去!你们这是明抢啊!怀揣着田契就来了,“官爷你瞅瞅,白纸黑字,这是俺家的田,没有侵占荒地!”“官爷,看俺的!红泥官印,这是俺世代传下的祖田!”

看着百姓们举着血淋淋的证据,官吏们说出了那句石破天惊的话:“转让、卖给你地契的人呢?叫他过来提交证明!”

老百姓们心里喊着我去,祖传的让我怎么证明?上家让我去哪里找?有的百姓地契转折比较多,追究上家,上家的上家,再上家!没有证明?那就是乱占国土!要收归国有!官字两张口,怎么说都有理,老百姓心里这个委屈啊,眼看着大片田地被收归公有,官吏们笑嘻嘻表示,“不会让你们没饭吃的,可以租种公田嘛!”

于是乎,汝州百姓沦为了稻田务的佃户。

汝州作为示范州,下辖梁县、襄城、叶县、龙兴、鲁山五县。凡废堤、弃堰、荒山、退滩以及大河淤流之处,皆强勒令百姓耕种,种不了?呵呵,你把租税交上来就行了,其他的我不管。这一本小账做的漂亮,杨戬拿去邀功,赵佶很开心,支持他多多推广。杨戬放眼地图,淮西、淮北、京东都可以的嘛!

政和六年(1116年)十二月,稻田务改名公田所,在南到襄州,唐州,西至渑(mian)池,北越黄河的广大田间,肆意挑选可以下手的地方,公然强抢!公吏们如狼似虎,所到之处哭喊流泪,惨状不忍直视!

政和七年,有官上奏道:前任提举常平说了,根括的诸县盐碱荒地,开垦水田引种水稻,逐年获利不少啊,算下来有1万2000余顷,画置图籍,召民佃种,已经租出去5300顷了。

而西城所的由来,山寨于稻田务,当初,李彦作为杨戬的跑腿宦官,在汝州的工作做的圆满出色,他当时负责的是鲁山县,强悍到可以把全县的民田充为公田!这是何等的无耻!所有地契全部烧毁,勒原主耕种,但有不服上告者,一律重刑伺候,杨戬很满意,提拔!

政和六年,李彦就自创了西城所,自己主持一个部门,干得比稻田务变本加厉!说来也怪,就是这样臭不要脸的行径,居然大行其道,州县官员协助吹捧恭维帮忙,俨然成了瓜分民财的盛宴!赵佶分到了钱,那还说什么!他分了几成?只有杨戬知道!

而李彦,看着稳如泰山的隐相,我还是埋头捞钱吧!什么都不如金子迷人,他琢磨了一下,去穷州县,不如去富裕的州县获利快。他打听到了肥硕的京东,所以他派人来了。

济州诸县,除了郓城县,王伦的势力还没有入驻,任城县安置的民户是租用的黄家田土,所以跟初来乍到的西城所公吏没有起直接冲突,他们还只是探情况,直到年后二月,他们的恶行传开后,王氏商行在王伦缺席的情况下,召开了内部大会,要怎么应对这波来势汹汹的明抢?

有的人主张下毒,有的人主张放火,有的人主张暗杀……哎?怎么都是杀人的提议?跟着王伦久了,果然都学坏了。能不能想一些温柔的法子?

众人议了很久,就是不能退让,依靠环梁山泊商会联盟的强大名头,互保互助,给他们施压!分毫不让!会后统一了思想战线,工作就顺利多了,恰在此时,以沈晦为首的浙闽士子旅游团来了!

兄弟们见之大喜,我们会说话的人少嘴笨,远不如这一群士子嘴炮能力强啊!所以


状态提示:第六四五章 臭名昭著的西城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