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大明官>第一百七十九章 他怎么能这样?

王德最近比较烦,烦心事倒不是事业上的问题,这两年在杭州做生意一帆风顺,若还不知足那就真是贪心不足了。

他烦心的主要是独生女的婚事,女儿的婚事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拖延到现在没有解决。

但是女儿今年已经芳龄十八,不是二八,再不解决就是问题了。一过十八岁还嫁不出去,那只怕各种不好听的闲言碎语就会风起云涌。为什么好好的小娘子嫁不出?莫不是有什么毛病?还是有什么难以言说的问题?

尤其是前几i,方应物的出现更叫王德产生了浓重的不妙的危机感。所以王德下了决心,年内必须要解决女儿的婚事,而且还要尽可能的称心。

在王德想来,理想的佳婿有两种,一是有才华并肯入赘当上门女婿,这样也算王家有后;或者是能对自家产生实际助力的,比如巡检家就不错,或者北新关的书办也很好。

在王德眼里,这种本地面上的人物,甚至比知府、知县这类地方父母官更值得结交。

毕竟官员干几年都要走人,又哪里是长久之计?几年后能去**他?

故而也只有本地人才稳定和保险,是真正稳妥的长久之计。而对地方官老爷们,不得罪就行了,不值得太过于深交。至于方应物他爹这种情况,太遥远了,远的不真实、不现实。

王德自认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从不好高骛远,所以压根就不幻想方应物是女儿良配。

一听对方是官员便哭着喊着要结亲的,那都是缺心眼的蠢货,缺乏实际意义,只图个虚名有什么用处?

或者说王德王大户有自己的生存哲学,看的也很通透,自己本身到不了那个层次,结那种高门亲戚没有好处,只会被莫名其妙的连累。

既然已经下定了决心,王德便把族弟王魁喊来,交待道:“你速速去拜访几位老爷,今i先去郑巡检家,问问有没有机会结成亲事。”

如果另找媒人去,只怕会拖延i久,媒人都是要一门心思为自己赚钱的;如果王德这个家主亲自去,又显得太轻浮不稳重,平白叫别人看低。

所以王德想来想去,就选定了王魁这个族弟出马,分量刚刚好,又是信得过的亲族,不会出工不出力。

而且王魁是与他合伙做生意的,他相熟的那些人家,王魁一样相熟,也好说话。

王魁苦笑几声,答应了族兄的话,掉头而去。其实他知道结果,但没必要在这里当恶人,还是先照着做就是。

到中午时就,王魁向王德回了话,“郑巡检说了,哥哥你要办事那好说,你要吃喝耍子也好说,他都没二话,唯有结亲是免谈的。”

王德满腔疑惑,便又指使道:“那么去姜员外家问问!”

到了晚上,王魁再次回话,“姜员外说了,什么事都好谈,哪怕要借钱也可以凑出些,但是亲事谈也不要谈。”

王德依旧疑惑,这是怎么回事?若要说绝情,那姜员外可是声称连银子都肯借,怎么也算不上绝情,但为什么就是“亲事免提”?

不过王德认准的事情,不会轻易放弃——这不知道是优点还是缺点。次i他又派了王魁出面,拜访几位他认为还能够得上的人家。

但王德得到的回复几乎都是同一个模式,前半段热情万分,承诺给他王德各种好处,可是后半段无一例外都是拒绝结亲,可谓是一半冰水一半火焰哥你的货物过关时,他可以帮忙通融一二税款,但要结亲,他实在是高攀不上。”

“高财主说了,瑜姐儿要出嫁,他打算送百两贺仪,但是他那犬子配不上瑜姐儿。”

王德再迟钝也反应过来了,一个两个如此还是偶然,但所有人都如出一辙的表态,这其中必然有什么他所不知道的缘故

他便询问王魁道:“你走了这么多家,莫非一点风声也没听到么?”

王魁当然有话说,“是听到一些,前i那方应物拿着布政使的帖子,前前后后去过几家。说了什么不知道,反正这附近一亩三分地没人敢娶瑜姐儿了!”

王德愕然,“方应物?他怎么会拿着布政使的帖子?”

王魁叹口气,这族兄最大的缺点就是思路很狭窄,孤立地看待事情。他总把那些官员士子看成个体,例如觉得远在天边的翰林影响不到他,道是县官不如现管。

难道县官真不如现管么?关系从来都是网状的,官员们热衷于交结同年、同窗、同乡、同门不就为了关系网么?对于真有人脉的人而言,管不到你不要紧,但总可以找到人管到你。

王德醒过神来,有点恼羞成怒的喝道:“他怎么能这样!天下之大,何处不可去得?这方应物怎么就死死纠缠上我家了!”

王魁当然知道原因,不就是方应物用得着王家么?但族兄实在把方应物面子扫的狠了,方应物必须要找回场子将族兄弄服帖了。

他正想如何与族兄分说厉害时,突然见到王家丝织工场的管事冲了进来,大呼小叫道:“不妙了!织造局那边来了人!”

一听织造局三个字,王德与王魁都是头皮发麻。

苏杭两地,凡是与丝织有关的商家,谁愿意与织造局打交道?只要被贪得无厌的织造局找上门,万万不会有任何好事。

若地方官给力些还好,还能稍稍挡住织造局的贪婪,但一般地方官是犯不着硬顶的,为这个得罪太监不划算。

但是再给力的地方官,也不可能彻底不让织造局开展业务,毕竟织造局名义上也


状态提示:第一百七十九章 他怎么能这样?--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