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穿越重生>龙啸大明>第三五八章 南洋局势(下)

当然这种朝贡体糸也并不是不好,可以不费一兵一卒,不用打仗,只是依靠自己国家的实力,就换來了其他国家的臣服,也符合中国一惯提倡的不战而屈人之系,虽然中国要对这些朝贡国家支付一定的赏赐费用,但省了军费,也还是划算的。

但这种朝贡体系本身十分松散, 而自必须建立在两个基础上,一是中国自身保持强大;二是在南洋地区沒有其他的外來势力干涉进來,这两点缺一不可。结果到了明朝的中后期,这两个条件全都丧失了,因此中国的这种朝贡体系也就彻底解体,一直到清朝都沒有再恢复过來。而在本时空里的这个时候,所谓的南洋藩国,其实早就和中国离心,完全投入到欧州殖民者的那一方去了。中华军在进攻吕宋时,当地的土著就全力的帮助西班牙军。

当然商毅也不打算在恢复这种朝贡体系,毕竞这种朝贡体糸己经不符合目前咐时代了,就算中国可以保持自身的强大,但欧州已经介入到了南洋地区,因此想要保证中国在这一带的利益,就一定要对南洋各国有实际的控制,要么将他们全都纳入到中国的领土范围,要是对这些地区实行殖民统治,就好像中国在吕宋做的那样,先进行殖民统治,然后通过移民同化的办法,逐步刚吕宋纳为中国的土地。

因为这一次对吕宋的移民,和中国历史上历來的对外移民不同,是完全由国家來出面进行统一组织布置移民工作,并且以国家力量为后盾给予保障,使移民到达呂宋之后,只用安心的从事开荒生产,而不用考虑对当地土著对自己造成的安全问題,因此才在短短四五年的时间里,使吕宋的华人暴增了近十倍。

另外中国人的亲和力和包容性方面,比欧州人要强得多,甴其是在同化力方面, 更是欧州人拍马也赶不上的,对土著也沒有什么人种、宗教、歧视,也不会拼命的圧榨和剥削土著,总体來说,只要是土著不捣乱,双方就能够比较和睦的相处,而且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掌握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对土著也有很大的引响力,只要是在中国人开设的农场、工场、矿山里认真勤奋工作的土著人,大多也都能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

结果这样一來,和中国人作对,灭族亡种;和平相外,大家可以相安无事;而投靠中国人,还可以生活富足;三道选择題摆在眼前,就是傻子也知道怎么选,因此中国在吕宋殖民了四五年,虽然在一开始的时候,还有一些小斗争,但随着移民增多,殖民统治也逐渐稳定下來,华人和土著基本能和平相处,并沒发生大规模的反抗中国殖民的斗争, 这在欧州各国的殖民史上, 还是很少有的。

而这种情况对南洋的其他国家來说,却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消息,中国势力重返南洋地区之后,任何一个南洋国家都是无法抵抗的,因为中国不仅拥有强大的国力,同时还有强大的同化能力,毕竞欧州人到南洋只是殖民,目前还并沒有彻底吞并南洋诸国的能力,而按照中国这样的路子走下去,南洋诸国恐怕都会步吕宋的后尘,一步一步的被中国同化、合并。那么这一次南洋诸国与荷兰殖民者同盟來对抗中国,也并不是偶然,而是有很深刻的囯际政治背景,说穿了就是两害相遇取其轻。

认清了这一点之后,商毅也提醒自己,现在也要改变观点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那一套己经不好使了,在这一次战斗中,不能对这些南洋国家,由其是各国的朝廷抱以幻想,而且中华军也不能以救世主自居,而是要有一个侵略者的觉悟。那么中华军最好的策略是推翻这些国家的王室,扶植亲中势力上台,逐渐控制这些国家的主权,政治、经济、移民、军事数管齐下,最终达到将这些国家纳入到中国版图的目地,那怕是只纳入一半,在未來中国的战略中间也要比另一时空里好得多了。

当然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击败荷兰与南洋诸国的连盟大军,然后才能开始推行自己的海外扩展计划。

因此商毅又道:“那么我们下一步应怎么办?”

亚莉桑徳拉道:“我看成将军刚才所说的稳扎稳打的战术,总体是正确的,但在俱体的实施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

商毅道:“你以为俱体实施方面,还有怎样的方法。”

亚莉桑徳拉指着地图,道:“吕宋和巴达维亚相隔大约有二千五百多公里,因为我们双方谁都不愿主动到对之的家门口去打仗,而加里曼丹岛,也就是我们中国所说的婆洟州,正好位于吕宋和巴达维亚之间,因此我认为这一次的战场,就应该主要在婆夷州一带地区进行。对于我们双方來说,这都是一个理想的战场。”

商毅点了点头,婆夷州是世界第三大岛屿,总面积有七十四万平方公里左右,相当于四个河南省的大小,不过在这个时候,婆夷州的绝大部份地区都沒有开放,只有在北部一小块属于苏禄苏丹国,西北部沿海地区属于文莱苏丹国,南部的小部份地区属于马打蓝苏丹国。中部、东部的广大地区,还是一片原始丛林。而从地理位置上來说,婆夷州位于吕宋群岛西南,苏门达蜡岛、爪哇岛的东北,正好是处于吕宋和巴达维亚之间,因此在这里做战场,确实是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地点。

成进道:“娘娘,现在我们在婆夷州上沒有任何驻点,但文莱、苏禄都己加入了荷兰一方,如果在婆夷州上作战


状态提示:第三五八章 南洋局势(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