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穿越重生>龙啸大明>第二六三章 进攻马尼拉城(二)

第二天西班牙军沒有出城迎战,但中华军却对马尼拉城发动了最后的进攻。

现在驻守马尼拉城,也成为西班牙军的最后希望,因为圣地亚哥堡和马尼拉湾都己经失守,各种船只也都被中华军缴获,因此西班牙人己经完全困守于吕宋岛,根本就无法逃脱,只能在马尼拉城里死守。因此在一清早,查孔和弗朗西斯科也都亲自上城,指挥西班牙军防守,并且鼓舞全军的士气。

其实看到中华军来进攻马尼拉城,查孔反到有一点放心了,因为现在他最害怕的到并不是中华军来攻城,而是中华军只困不攻,和西班牙军硬耗,虽然昨天一战中,死了近四千土著,但现在马尼拉城里的士兵居民加起来还是超过了万人,储存的粮食最多也只能支撑一个半月左右,如果中华军围而不攻,查孔到还真的要着急了。

另外查孔对马尼拉城的防御力还是很有信心,认为现在城里兵力充足,如果中华军来强攻马尼拉城,一定会付出不小的代价,等到中华军因攻城而伤亡惨重的时侯,也就是西班牙军发动反击,挽回败局的机会了。

其实商毅并不是没有想过困城的办法,这个时代欧州人修建的堡垒都具有很强的防御力,在另一时空中,郑成功收复台湾时,面对荷兰殖民者建造的热兰遮城,也是屡攻不下,最后只能釆用困城的办法,与荷兰人硬是耗了八个多月,才终于耗得荷兰人弹尽粮绝,不得不投降。

但现在商毅可耗不起那么长的时间,因为现在南京政府的主要精力还是在国内而不是海外,因此商毅不可能在马尼拉久留,而马尼拉的战事必须速战速决,不能拖沿。

另外马尼拉城虽然坚固,但中华军的战斗力可不另一时空里的郑成功军队所能比,而且中华军在国內的历次战斗中也曽攻下过南京、襄阳这样的坚城,积累了足够的攻城战经验,而和这些大城市相比,马尼拉城也并不算什么。因此商毅也有充份的自信,一定能够攻下马尼拉城。

当然在战略上可以藐视,但在战术上,一定要重视,面对高大而坚厚的马尼拉城,中华军并没有冒然发动强攻,而是在城外架好所有的火炮,对准马尼拉的城墙,展开了一阵猛轰。

这一次出战,中华军一共有火炮八十余门,其中重型炮就有六门,成为轰击马尼拉城的主要力量。全部的火炮分为三批,轮流向马尼拉城轰击,尽管马尼拉城的炮台上也开火还击,但双方的火炮数量相差得实在太大,因此和进攻圣地亚哥堡的战斗一样,从一开始马尼拉城的炮火就陷入了下风。

而中华军的火炮也各有分工,有的付责打击西班牙军的火力点,有的付责攻击城墙上的西班牙士兵,也有的专门付责攻击城墙,因为中华军有足够的火炮,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打击力量。同时中华军还向马尼拉城里连续发射了好几个霹雳火箭箱,也打得城里到处是火苗,幸好是马尼拉城里的建筑多以石制为主,因此也还并不容易引发大火。但就是这样,马尼拉城里也乱成了一团。

双方对轰了差不多有一个小时的时间,马尼拉城墙上的火炮被中华军打掉了九门,其中包括有三门四十八磅重型炮,而中华军也被对手打下了十五门火炮,但主要都是中轻型火炮,由于重型火炮离城墙较远,因此并没有一门受损。但这一来中华军的火力最多只下降了两成,而西班牙军的声势却顿时降低了大半,反击力度也越来越小了。

不过马尼拉城的城墙确实十分坚固,就是重型火炮的炮弹砸在上面,也不过就是一个小坑,而一般的轻型火咆砸上来,墙上守卫的西班牙士兵到是被炮火击伤击死了一些人。总督和大主教都不敢在城墙上站着,全部都退到城墙根下躲避。

在中华军的主阵里观战的几名英国人也在交头接耳,小声的议论着,布莱克则不断在记事本是写写画画,评论着中华军的战斗力。布莱克认为,中华军的火炮在欧州之上,而炮手的熟练程度,也不在欧州军队之后,也知道仅靠火炮是很难轰开马尼拉的城墙,当然这并不是因为马尼拉的城墙真的坚不可催,而是因为中华军带来的重型火炮太少的缘故,如果能有二十门重型火炮,效果当然就大为不同了。因奴从今天的情况看,中华军是很难攻破马尼拉城,而最好的办法是从战舰上拆下几门重型火炮来,集中火力轰开马尼拉城的城墙,这样就可以攻入马尼拉城了。

但就在这时商毅下令,向马尼拉城发动地面进攻,准备以爆破方式,炸开马尼拉城的城墙。担任突击任务的是特种团的第二十三营。

而布莱克见了,却直皱眉头,因为在他看来,如果向马尼拉城展开强攻,中华军恐怕会伤亡惨重的,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可以看看中华军的地面进攻能力,昨天中华军表示出的排枪轮射能力也让布莱克赞不绝口,这杵来看,这支军队的进攻能力也不会差到那里去。但中华军投入进攻的兵力是不是太少了一点,只有七八百人,在布莱克看来,至少应该投入一千五百人左右才合适。

这时城墙上的西班牙士兵也发现了中华军派出地面进攻部队,因此一面派人通知查孔,一面冒着中华军的炮火,在城墙上持枪守卫。能中华军进入火枪的射程之后,开枪射击。而中华军也不示弱,在城下开火还击,二十三营里有两个排的士兵装配了迅射二型步枪,于是也纷纷找掩护躲蔽


状态提示:第二六三章 进攻马尼拉城(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