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须臾之间,留下的足迹却可以悠长弥远。
妈妈说过,她和爸爸都是家里的老二,都很苦。
他们那个年代还没有计划生育,翻看我独生子女证上的照片,脖子上挂着奶奶给我的铃铛,回忆起奶奶说小时候给我洗澡的事,已经过了许多个年头。
奶奶走了有十一年,那时候是2007年,我刚读高一,刚戴眼镜,她没有等到我赚钱就走了。
要从九零年初说起,那时候我们全家住在一个十一平的皮瓦房里,有个侧门,侧门边放着我们家的木马桶,就是每天早上需要拿出去倒的马桶。
下雨的时候,家里的锅碗瓢盆都要拿出来接雨水,那段感到害怕的经历,是现在想回去也回不到的过去。
滴答!滴答!
雨点声、时钟声混在一起。
我,一标准的九零后呱呱落地,妈妈生我的时候,却没有家属陪同,喔,不不不,我就是家属,我来陪同。
我追问过妈妈,我是几点生的,答案问完就忘记了。
说到妈妈,就要先说妈妈的妈妈和妈妈的爸爸。
我妈妈的妈妈生她的时候呢,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个三八妇女节,其实我妈妈还有一个哥哥,后来两个人都生了一场大病,哥哥没了,妈妈的身体就很弱,我妈就变成了老二。
妈妈的妈妈就生了老三、老四、五、六、七。
为什么我妈妈小学没毕业呢?除了家里没钱吃饭,就是她上课调皮捣蛋,于是早早在家里帮妈妈的妈妈带孩子。
很喜欢听那个时代的故事,外公会修雨伞、做木匠,漆墙漆,那时外婆家的绿色墙漆、地板、浴室水池浴池、衣柜、小板凳,都是大人做的。
我记得小学还是初中的时候,写过一篇作文,描述我的外公坐在书桌前的背影,其实我根本没看过他写字,只是有次和他一起吃饭的时候,看到他只吃一个菜,就是韭菜炒蛋,三个碗放在凳子上,也不记得其他碗里什么菜了,只记得韭菜炒蛋,对他老人家的印象就是朴素、寡言。
妈妈说,当初祖籍是江苏的,外婆被外公的妹妹他们欺负,外公执意要带着外婆去上海,他被被外公的爸爸打伤了脑袋,之后再也没有回过老家看父亲,有时候我觉得我的倔强就是这样遗传来的。
妈妈说她爸爸会种菜,家里没钱养那么多孩子,去厂里上班要走好多路,就是为了省下车费,种葵花籽、南瓜、丝瓜,妈妈说吃这些都吃吐了。
儿子的病逝对于外公外婆的打击肯定会很大,之后再怎么生都是女儿了,可能这都是命数。
老二这个词,在我妈妈那里是吃苦受累的代名词,在我这里是个好词汇,读书的时候无论考了年级倒数还是考完了三十多分,我都要心理默念我要考第二名,因为第一名太累。
很多人会说,我是上海人,不应该缺钱,哪里都有贫民百姓,对我来说祖辈给的不是物质上的巨额遗产,而是一种精神,对于木工、语言、音乐的兴趣,都来自我外公、我妈妈。
还有我外婆,她今年九十多岁了,她煮的肉圆特别好吃,还有花生,希望她的长寿基因遗传到我妈妈。
十一平米的房子,座落下上海浦东陆家嘴,被东方明珠、轮船摆渡口、上海第一八佰伴包围着。我出生的时候还没有东方明珠呢。
只能凭着我遥远的记忆去回述,好在我妈妈说我记性好,五六岁的事多少我都记得一些,就尽量去想起来罢。
那个时代有多穷,就有多好。我们家的门是木头的,就算敞开着也不会有小偷,没钱,老鼠见了米缸都怕,日子却过得有滋有味。
我爸爸是铆钉厂的工人,退休了八年了,今年我陪他去工厂办事,还吃了一顿饭。食堂都没收我们钱,炸黄鱼、糖醋排骨、炒卷心菜,番茄卷心菜汤,用搪瓷碗装的,就是那种白色的碗,边缘是深蓝色的,可能还有红色的字,摔到了会有黑色的印子,可能是掉漆了。
那时候每个礼拜二三,我爸爸休息,妈妈就买童子鸡给他吃。
圆筒状的蜂窝煤炉,生火以后会冒很多烟,呛得人落泪。
煤炉的表面是铁皮的,有个拎的地方,底下有个可以打开的小门,用火钳把燃尽的蜂窝煤夹出来,蜂窝煤是圆筒状上面有好多个孔孔的。
我妈妈在塑料厂上班,去那个厂的时候,有一小段路我要憋着气才能走,塑料味太大了,对身体很不好。
我妈会把西瓜切碎装进奶瓶里给我喝,小时候打预防针,都要蒙着面纱,据说我小时候比现在讨人喜欢,嘴甜可爱乖巧,现在性格比较古怪锋利。
印象中,家里有个折叠方桌,我都会搬来小板凳,坐在桌前,等着妈妈上菜。
小时候我就容易咳嗽,爸爸煮水都煮不开,外婆来去家里的时候会给我一条软糖。
去年夏天的时候,我骑车去以前家的地址看了。
我们老房子隔着一条马路的对面,就是我的幼儿园,那时候的上海浦东更像现在的二三线城市。
幼儿园也早就拆迁了,最喜欢幼儿园后边的那个菜场,记得油豆腐粉丝汤和桌上的辣椒酱。
在家里睡觉都可以听到黄浦江上船笛声,除了货船,运煤的,邮轮、还有摆渡船,黄浦江的水颜色是像墨绿的水混了牛奶的颜色,还有一股可以把我的记忆拖回到童年的气味。
每当飘过黄浦江水的气息,我就会想到我妈带着我坐轮渡。
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