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勋阳布衣>第212章 活人之策

昆山城位于阳澄湖东面,距离苏州城大约七十里,到长江的距离也是七十里。

姚家湾位于昆山城南面,距离昆山城南门整整二十里。

董根财是姚家湾的普通村民,只有一名独子。家里有祖上传下的三亩水田,再加上老伴儿和儿媳时常编织一些竹筐,基本能保证温饱。

苏州-昆山-长江一线,与别处大有不同,属于被太湖和长江左右包夹的地段。越往北,地段越窄。

太湖以东地区,水道密布,运河通达。

无为军和高邮军的船队,平日里游弋在长江上,太湖中,可以在关键时刻出现在包夹地段的任何地点。

方腊军打得很凶,一度攻下了苏州,却陷入了被官军四面围打的窘境。

方腊军破坏不了所有水道,更不能把太湖水掏干,作为永乐朝四大元帅之一的石宝只能愤愤地退兵。邢政出镇苏州南面的吴江小城,石宝向东而去,抵御不断偷袭后路的姚平仲。

永乐朝在太湖以东地区的攻势没有多大进展,却在另一项目标上干得很出彩。

被方腊军突袭的第一时间,四十出头的董根财便拉着全家逃往北方。远远地看到方腊军在破坏水田,儿子哭喊着要回去拼命,被董根财和儿媳死死地拽着,捡回了一条性命。

董根财欲哭无泪。

田宅被毁,他只能寄希望于藏起来的几贯铜钱,能够多买几斤粮食了,不然剩下的三亩水田也保不住。

昆山城出现在视线中,董根财却不报什么希望。

天杀的方腊军,不知破坏了多少田亩,官府能从官军口里抢下多少粮食,来养着他们这些小民?

小孙女儿眼尖,坐在她爹的脖子上揉了揉眼睛,拿脏兮兮的小手指着前方,“爹爹,爷爷,前面有官大人在施粥呢。”

孙女向来乖巧,董根财知道她不会说谎。一家人心怀忐忑,打起精神,加快了步伐。

越靠近昆山城下,饥民越多。

昆山城靠近两条宽敞运河的交叉口,无为军和高邮军的水军可以随时支援。方腊军只是试探了一次,便放弃了攻下这里的念头。

西面和南面城墙上热气蒸腾。靠近一看,原来是几十口大锅在熬粥。

不断有盛放稠粥的大木桶被放下城墙,再经由城墙下的官差之手,发放到饥民手里。

董根财一家人靠近南门,看到有插队闹事的在被官差痛打,于是很老实地排队领木牌。

领完木牌,一家人又在官差、弓手和雇役的引导下,走向施粥的帐篷。

董根财似不敢相信,捧着竹筒,哆哆嗦嗦地不敢喝。

“赶紧喝,后面还有人呢!”面前的官差大声呵斥。董根财这才两三口喝完,抓紧木牌朝北面走去。

还没走两步,肚子仍是咕咕响的董根财便听到一声震天的哭喊。

“小民拜谢官家,谢过知州大人。望国朝官军早日踏平永乐逆匪,还小民太平日子!”

一个披头散发的年轻后生,浑身脏污不堪,先朝西北方俯身下拜,然后朝城墙上作揖。

妇孺的哀嚎声此起彼伏。失去家园田宅的饥民痛哭失声,在感激官家的同时,哭求官军尽快剿灭方腊。

董根财由心而发,也开始痛骂方腊军。

城墙上,被官差和护卫牢牢围在中间的苏州知州,小声对右边的幕僚说道:“不大合适吧?这么上奏行吗?”

“当然合适。这个丁昔哲不愧是打小混熟了瓦舍柳巷的,没有丝毫破绽。只要大人将灾民心向国朝、感激官家的一幕上报,应可抵消逃出苏州的过错。这里毕竟还是苏州属地,如今用人要紧,几位相公不会太为难大人的。”

幕僚低声说道。

原来披头散发的年轻后生是“拖儿”,任务是造出一副同仇敌忾的场景,好减轻知州大人弃城而逃的罪过。

这位苏州知州居然有些不好意思,“咳咳,虽然如此,但作为圣人子弟,使用这些小伎俩,终究是……”

幕僚开始宽慰自家东主,“大人奋力守城,为了保护绅民,不惜引走方腊军,对得起官家百姓。用小手段自保,无伤大雅。”

“而且大人稳守昆山城,抵御方腊军兵锋,更加不容易。”

“还有以棍换粥,凭棍上船这等疏引饥民的良策,也是大人的功劳,饥民受益良多。大事将至,执行转运使和安抚使的政令,在接下来的大事中报效国朝最为要紧,大人切不可因小节误了大事啊。”

知州大人抚须含笑,“还要多谢赵先生的出谋划策。若是本官能够立下功劳,受到几位相公的赏识,前往汴京做官,一定尽力为先生争取一个经制官员的名额。”

“多谢大人!”幕僚大喜过望。

不远处的昆山县令,心里跟吃了翔一样难受。

禁闭四门,从城墙上往下放粥,不给方腊军可乘之机;利用不同颜色的小竹棍进行调度,向北方疏散饥民;调配官差、弓手、家丁和青壮,劝说士绅豪商捐粮捐钱……

敢作敢为,实务出众的昆山县令立下种种大功,没准就要一飞冲天,却被“转进”到这里的苏州知州抢去了大部分功劳。

刘豫很心塞。

且不论苏州知州抢夺功劳,使用手段摆脱罪责的种种操作,董根财一家终于过了浮桥,前往据称有粮食的地方。

“方腊军来了!”骑着矮马的急递夫奔向城墙,荡起烟尘的同时高声大喊。

苏州知州脚一软,差点跌倒,幸有幕僚在一边帮扶,才


状态提示:第212章 活人之策--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