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那种亏钱货,拍出来了就连进入香港正规影院体系上映都困难,投资越多、拍的越多,亏钱也就越多。李国兴是搞影片版权收购跟发行的,所以对于里面的道道十分清楚,因此对于代表团跟大陆这边达成的谓合作,也并非十分满意。
林孝智多少猜到了一些代表团里的不满声音,诸如徐可、张国中等人昨天晚上都曾找过他私下里交流过。当场没发作还是给他面子,否则以香港电影圈现在跟北京的糟糕关系,这一趟的北上气氛断然不可能这么好。
“目前这种情况下,能取得这种成果已经很不错了”
对此他只能选择安抚,“你们没有感觉到,这座城市跟整个北大陆正在酝酿着一场绝不会小于前年的变动吗?算了,我估计你们之前根本很少关注北边的事。简单说吧,前几年的事情闹的北边出现了一些倒退的声音,我昨天去见了一位已经退休的老人,我有预感他很可能在今明年内重新出山。现在严格说来并非是最好的北上时机,但也是最好的机会。我们的这一趟虽说只是给霍瑛东那些大佬打前站,但无疑从这一次北上之后,北京的任何有关于香港方针,都必须得考虑我们香港电影界”
就如他所说的,林孝智其实很清楚,在政治寒冰还未解冻的199l年北上并非是一个绝佳的选择,邓公南巡之后无疑才是更好的机会。
但是他还是来了,因为香港代表团已经跟北京的交流中断了一年多,而此次赶在霍瑛东等人之前北上,说是他林孝智自不量力也好,说是他往自己脸上贴金也罢,但他们这一次确实成功的引起了北京的重视,这就为他后面的第二次、第三次组团北上与北京谈判埋下了伏笔。
李国兴嘴巴动了动,对此不以为然。他不晓得北边现在是什么情况,但是很清楚这一趟⊥香港各界看到北边态度变化,的北上之行,在香港时亦是反对之声不绝于耳,回去之后一行人尤其是发起者林孝智少不了要被媒体各界点名批评,到时候最难堪的说不得就是他了。
“……放心吧,这一趟北上之行我们没吃亏,而且这还只是我们第一次来。李生你可能没注意到,也许我们的下一次北上之行,将会取得难以想象的成果”
“什么难以想象的成果,难道北京还能答应了你的那份‘港片引入计划,不成?”
所谓港片引入计划,就是察觉到了北京这边的态度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强硬之后。林孝智趁机抖出来的一份参考未来大陆94年版“十部大片引入计划”完全香港版的东西。他打着‘为加强大陆跟香港之间的合作交流,,提出大陆每年引入二十部香港电影试分成上映,作为交换,寰亚集团也将代为引入二十部大陆电影进入香港主流院线上映。
这份计划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因此大陆电影在香港根本没市场,而且北京在香港也有自己的国营电影集团公司—银都,同时银都名下还有一条由十七家由小型影院跟老式戏院组成的主流院线,(票房太差,片源质量不高,观众不买账),就算是要发行电影也根本不需要他来搞。与之相反的,若是打开了壁垒任由港片进入大陆市场,任谁也不清楚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
因此,尽管林孝智一再承诺,他将保证寰亚集团名下的电影接受大陆方面的治审核,,同时尽量说服香港其他电影公司遵守规则,国务院李总理对此依旧只是沉默微笑,而广电部的艾部长虽然没有直接回绝,也只是口称回头研究一下,显然北京不太可能答应。
1994年的大陆那份‘十部大片引入计划,之所以能够推出有着太多偶然性了,1976年之前,大陆电影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与世隔绝,除了一部从第三国购入的被称为进步影片的《⊥会中坚》外,只有少数的苏联、南斯拉夫跟朝鲜电影能够登陆中国百姓的大银幕。1976年之后,确实有不少的海外电影通过版权买断的方式进入大陆,而大陆方面对此开出的引入价格基本上是每部一万到两万美元不等,这种低价别谈赢得欧美强国的注意,就连亚洲、东欧跟部分南美国家也不太买账。
基本上最终引入大陆的都是一些二三十年前拍摄的作品和一些小成本制作———而海外电影与中国电影的距离也差不多是二三十年。
1994年中影公司成立之后,没多久公司高层就向广电部提出了一份每年以通过票房分账的方式进口10部左右“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进入大陆上映的计划,在北影厂跟中影系诸多人的推动下,这份计划很快得到了广电部的批准。而中影公司首先想到的就是联系曾经在大陆很有影响力的香港嘉禾公司寻求片源,作死的邹玟怀虎口大开不满足大陆给出的低分成,,当时的香港三大老牌巨头已经全部名存实亡,永盛跟中国星也自己作死,开始大量拍摄黑道电影,最终碰壁的中影公司只能灰头灰脸的回了北京。
嘉禾跟香港电影公司错过了最后一次的崛起机会,而中影公司在香港到处求片的行动,却惊动了此时才刚在香港站稳脚,还在对香港本土电影人赶尽杀绝的美国八大电影公司。华纳兄弟反应的尤其迅速,立刻派出了董事长亲自访问北京并在一号首长接见时提起此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