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三国之最风流>21 惜乎未能诸路共 定了文武建制成
个也是因他身为荀贞最为倚重的谋主,跟着荀贞东奔西走,殚精竭虑,对身体也是一个很大的损耗,所以,较之前些年,他这两年的身体常出毛病,荀贞没少提醒他,让他按时作息,注意身体,也隔三差五地就送给他些补品,叫他妻子日常炖煮给他食用,可效果虽有,却都不是很好。想及戏志才在原本历史上的英年早逝,荀贞常怀忧虑。

因是之故,这两天戏志才虽然只是略感风寒,稍有不适,可为了他的身体,荀贞还是决定不遣他去了,改而选了荀攸。

进军在即,将要用兵,所谓“名不正,言不顺”,荀贞此前只是任命了许仲、荀成等一批将领为各部校尉,没有给戏志才、荀攸等帐中的谋臣、文士们称号,此次荀攸为荀贞出使,去往酸枣是为与曹操商议讨董军事,代表的乃是“公家”,不是荀贞私人,亦需有个名号,因而,在荀攸出发前,荀贞先把帐下重要的谋士、文臣召集一处,分别给了他们一个任命。

表戏志才为监军校尉,表荀攸为参军校尉,表荀彧为军师校尉,表程嘉为军谋校尉,表魏光为昭信校尉。这五个人代表了各自不同的“阵营”,戏志才、荀攸不用说,这是跟着荀贞的“老臣”了,荀彧虽是新从荀贞不久,可既有高名在外,又是荀贞的族亲,得一校尉职理所当然,而至於程嘉、魏光两人,则自分就是赵、魏两郡诸人在荀贞帐下文臣里的代表了。

此五人之外,又因早年在赵国时程嘉地位不及邯郸荣,又且是因邯郸荣之举荐才得以投到了荀贞的麾下,故此,荀贞又擢邯郸荣为督粮校尉。邯郸荣日前初来投荀贞时,因手下兵马不多,只五百人,故此荀贞授给他了一个别部司马之职,现不过数日,便得擢升,亦一校尉矣。

对此,邯郸荣是心知肚明,他知道荀贞这是看在过去的情分和念及他昔日的功劳上,才又拔擢的他,要不然,他虽是旧时的地位高於程嘉,现下来说,却又哪里与程嘉这些年跟在荀贞鞍前马后、生死不弃的功劳和情谊相比?得了此任后,他归与卢广、蒲沪说道:“将军宽厚,

顾念旧情,因不以我这些年未追随马后为过,今再擢我为督粮校尉。时当乱世,明主难逢,更难逢上的是念情宽厚之主。从今之日,我邯郸荣必不复再离将军,生死以从。”

此六人之下,其余在荀贞帐中掌管文书、册籍、粮秣等等诸事的众人亦各有名号,多以“司马”为称,包括在颍川来投荀贞的那些士人,荀贞亦从中选了几个名声较大的,也各授其职。

这些人,除了邯郸荣外,都算是文职校尉。

文职校尉之余,荀贞又把乐进、典韦、赵云、夏侯兰、刘备等人召来,亦分授校尉之职。

给乐进授个校尉之职,是为了他能够领颍川郡兵出郡作战,荀贞授给他了一个领军校尉。

“领军”二字,意为“领颍川诸军”,不止他本部的颍川郡兵,江禽、高素所领的颍川壮勇也被包括其内。江禽、高素本就已是部校尉了,这时,又各授名号,以江禽为颍川左军校尉,以高素为颍川右军校尉,——这些日又有许多颍川的轻侠、少年来投军,荀贞尽将之分拨给江禽、高素,他两人现今帐下的兵马也各有两千余众了。

荀贞早些时分置本部义从兵马的时候,将之分为了前、后、中、左、右、骑五部,前后左右骑五部皆拜了校尉,独中军因其自领之故,未拜校尉,现下将出兵,他作为主帅,却不能事无巨细皆出於己,所以中军这一部也需要任命一个校尉了,乃以赵云为中军校尉。

荀贞左右现有八百虎卫,以为亲兵,都是从全军中精选出来的猛士,又以典韦为武卫校尉,统带总领之。

又擢夏侯兰为明威校尉,使其统五百军法士,掌全军军法。

连邯郸荣这只有区区五百部属的都被擢为了校尉,荀贞一向待之亲厚的刘备当然也就不能还只是一个别部司马了。荀贞擢他为雍奴校尉,本欲将关羽也擢为校尉,只是关羽却宁在刘备帐下为一军司马,也不肯独领兵一部,荀贞亦不强迫,便授给他了一个美号,以为横野司马。

却说,乐进等武职校尉的名号或以前、后等“部”名,或以督粮、明威等“职分”名,却为何独刘备以“雍奴”为名?雍奴是渔阳郡的一个县,本朝初被封给中兴功臣之一、渔阳人寇恂为食邑。寇恂和刘备同州,皆为幽州人,在云台二十八将中名列第五,文武兼资,为后世盛赞,比之如前汉的萧何,是以荀贞以此来为刘备的称号,却是代表了对刘备寄以厚望之意。

至此,荀贞麾下共有了十七校尉,其中武职的有十二个,文职的有五个。

加上颍川郡兵和近日来投的颍川壮士,荀贞帐下的兵马已有两万余众,扣掉在郡北和郡南的陈午、臧洪两部屯兵,亦有两万来众,来日作战,这两万来人不可能聚於一处,为方便部署、指挥,同时也是为了提升许仲和荀成两人的地位,荀贞又表许仲为“行护军中郎将”,表荀成为“行抚军中郎将”。

中郎将和校尉的品秩虽同,地位却高,一“护”一“抚”,明是将二人置於了诸校尉之上。

营有十二部校尉,分掌步骑、粮草、军法,帐有五校尉,参谋军事,又有两个行中郎将并立军中,荀贞部下的文武建制初成。

建制成了,这高素却又来找荀贞,抱怨不已,说道:“君侯言与我部配齐军械,而今


状态提示:21 惜乎未能诸路共 定了文武建制成--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