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军种的指挥平台就不用说了,后勤类、保障类、工程类各系统也逐渐完成了平台升级。
打个最不起眼的比方,各基层单位医院、门诊,都有专门的计划生育科室。最早以前负责的大夫,需要每年把本单位和管辖单位的计划生育情况,制作成文字表格上报。
后来基层单位,电脑开始普及了。就改为用excel制表,存到软盘或者u盘里上报。这种上报方式还没执行几年呢,现在又有专门的计划生育软件了。
所有人员信息全部录入进去,只要及时补充完善。到了上报的时候,连入军网的单位,直接一点上传就完事儿了。
没入网的也只要把数据导出一份儿,存进u盘通过军邮快件送出去就算完活儿。
对于领导们来说,想查看下面单位的情况,以前需要从大量报表中翻找出来。后来只要打开电脑,点开各单位的分类文件夹,再找出相应的表格就能查看。
现在只要运行软件,输入查询单位的代码,所有情况一目了然。
这样的变化虽然看起来似乎方便、高效了许多。但实际上呢?这种变化实在来的太快了,根本不给人学习和适应的时间。
当年改为电子报表的时候,从基层到上级领导,很大一部分人都在学习怎么打字,怎么用鼠标,怎么用office。
好容易现在摸索的差不多了,又变成软件录入了。数据输入稍微有一些错误,大票大票的错误代码就弹出来。上报的时候导出数据,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的是软件方面不够完善,有的是人为操作的问题,看的人直想把显示器给砸了。
各软件开发单位也有苦衷,没有哪个先进国家会把自己的系统展示给你借鉴、参考。
所有的设计只能通过搜集到的,极其有限的信息,再加上实际考察后自己总结出的东西,黑着眼摸索。在实用中逐渐发现问题,再一点点的改进完善。
这就造成了各类软件频繁的打补丁和大版本升级。打补丁还好,系统一升级,界面和操作变化也就随之而来。
大的变化会搞个短期培训。小改进呢?也不能每次就搞培训班吧,只能把光盘寄给你,同时附上一分说明文件。
再加上各军种、各部门的软件还都不是出自一个软件开发单位。各开发单位设计思路不一样,界面习惯也不同。做出来的东西,真的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问题是操作员有几个是专业搞电脑,搞软件的啊。上岁数的都不用说了。就算是年轻人,也是动不动就对着显示器一脸蒙13。
常类后勤系统好歹还能慢慢适应、完善和学习,但作战指挥系统呢?战时后勤系统呢?
一年里适应性训练、拉练,时不时的小规模演习和综合考核、比武,哪有那么多时间去学习和适应。
这就造成了,现阶段我军看起来网络化、数字化进程发展的很快,各项功能一说起来也非常全面。可在实际运用中,却很难真正的整合发挥出来。
按道理,这种情况需要总部指定训练大纲和操作规程,提供全局的应用方案。
但总部的方案,也不是凭空拍脑袋编出来的。而且,各数字化平台还在不停的完善和升级。你今天整理出来一套东西,可能明天就出现了变动。
这种情况怎么办?
只能让各常规作战单位放慢升级的速度,每过一段时间才进行一次整体的升级。
而各平台新版本软件的测试应用,就落到了部分部队的头上。
这个“部分部队”肯定就要包含合成作战师,这种具有代表性的“特级”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