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深,曹正淳急冲冲的前往了正德皇帝的行宫。
刚准备做些羞羞事情的正德皇帝,气的不行:“这曹正淳怎么回事?这都什么时辰了,有事不能明天再说么?算了,宣!”
正德皇帝的看着下面跪倒的曹正淳道:“曹爱卿,何时如此急切,不能明日再奏?”
“奴才有罪,干扰了皇上的兴致!”曹正淳先是赔罪,然后才说正事:“杨道长今日已经返回京城,相比下边的人已经跟皇上汇报过了。奴才晚上的时候前去拜访,结果得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消息,不敢怠慢,这才惊扰了皇上兴致,还望皇上恕罪!”
正德皇帝不由得正襟危坐,“哦?起来吧!且说说看!”
曹正淳站起来之后道:“是皇上!杨道长的第一个消息是,他留在此界的时间不长,请皇上不必担心!”
正德皇帝不太明白这究竟是两个意思中的哪个,“嗯?此话何解?”
曹正淳指了指头顶道:“是这个!”
大惊失色的正德皇帝直接站了起来:“什么?他果真是这么说的?可信否?”
曹正淳严肃认真的答道:“据奴才观察,可信度极高!皇上,这次奴才见到杨道长的时候,发现跟上次截然不同,不管是气质又或是容貌气度皆有变化!好似融入了这天地,又好似要飘零离去羽化飞升!”
正德皇帝稍作思考道:“哦?那朕倒要再次见见他!”再道:“还有一个是什么?”
曹正淳再次跪倒:“这件事关系到我大明的千秋万代,造福无数百姓,奴才恳请皇上恩准!”
正德皇帝头已经很久没有感觉到一种激动、紧张、急切、期盼的心情了,上一次还是在登上皇位的时候:“说!这件事要是没有你说的这么夸张,这么严重,朕就砍了你!”
“是,皇上!有道是民以食为天,每逢大灾后,粮食就成了大问题,尤其是大旱之年!”做好铺垫之后,曹正淳才讲:“杨道长言,南洋有三种作物,名曰玉米、土豆、红薯,适应性强,全国绝大部分地方都能种,产量高,易种植,可饱腹充饥,一旦推广开来,饥荒之年可活人间无数!”
这倒是不是杨一说大话,犹记得,当年饥荒的时候无数人靠着土豆和红薯活了下来,没有米,红薯、土豆就是主食,活人无数。尤其是红薯,也叫番薯,甘薯。蒸红薯、红薯饭、红薯粥,是老一辈人记忆中抹不去的东西。
从抗战开始土豆就是战士们的主要口粮,当时穷,比不上秃子,吃不起饭。但是这土豆战士们也吃得甘之如饴,分外香甜。
玉米虽然看上去需要水多,但是抗旱性好,而且对种植地没有太高的要求,绝大部分的地方都能种,有的地方种不了稻子和麦子,但是能种玉米,是对于粮食的一个极大补充。
正史中,还是几十年后才从南洋偷运回大明的,在南洋居然是王公贵族们才吃的食物。在偷运回国之后,在并不长的时间内就铺满了整个大明,当年要不是崇祯年间的天气太极端,太反常了,根本不会有那么大的灾,或许大明也就不会亡。
这种事情绝不可等闲视之,一定要弄清楚:“是真是假?”
“不知,如今不过是杨道长一面之词,并无证据!”曹正淳早想过要怎么答了,“并无确切证据,一旦大张旗鼓,朝中和百姓定然颇有微词,所以奴才想我自己先派人去查证一下。要是并没有像杨道长说的那样,就是奴才的错,与皇上并无干系!如若有,便是皇上慧眼识英雄,特意让奴才派人去的!”
正德皇帝满意的点点头:“如此甚好!那花费?”
做了这么久的太监,曹正淳不会连这点眼色都没有,“自然是奴才来出!”
第二天杨一本以为只需要想之前干的那样,施展治愈术治病救人就行了,没想到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但要治病的却寥寥无几,不是来瞻仰的,就是来寻求帮助的,各种五花八门的要求,真把他当神仙来搞。
好在肚子里还有些墨水,大部分的事情都能解决得了,毕竟都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这倒没什么,但接下来可能要应对的人可就令他头疼了。
正所谓名声累人,许多佛道修行中人,看不惯也好,真心讨教也罢,都纷纷说要跟他谈经论道,这可把他给愁坏了。这佛经道典他一概不知啊,这可如何是好?临时抱佛脚,也来不及了,这不是死记硬背就能应付的。
这些佛寺道观的人远近不一,居然都像他传达了消息,这时早就准备好的啊,估计在上次离开京城之前就听到风,想要来“切磋切磋”了。
杨一还没答应,也不想答应,偏偏周围的人都在鄙视嘲讽他们,“就你们还想跟活神仙谈经论道?是想来学道长的本事吧?”
“笑话,杨道长的本事谁不知道,还要个你们谈经论道比个高低?”
“就你们这些凡夫俗子也想跟到道长论道?你们也配?”
“不知道是哪个深山老林里出来的,也不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个资格!”
嘲讽还不算,还一个劲的怂恿说要杨一给他们一些好看。弄得那些人脸色铁青,哪里遭受过这般待遇?往常在自家的时候,那个不是对他们恭敬有加,这京城的人真没素质!
杨一带着微笑说道:“诸位居士的好意,贫道心领了!这是我与他们的事情,不劳居士们费神了!”典型的嘴上笑嘻嘻,心里p。你们这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