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崇祯本科生>第四百九十六章: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等纪彪在朱由检的耳朵里嘀咕了一阵之后,朱由检才斜眼看了一下躺在地上的杨景铭。这家伙和史祥云的关系,已经查了个底朝天了。

“听说这位杨教习说自己在信阳是个人才啊?”朱由检不紧不慢地咂了一口茶水说。

“那是他自诩的,信阳是一个英才辈出之地,岂会有人自称。”知州头顶冒汗,他自知自己没照顾好旧太子和太子妃,恐怕要惹皇上不高兴了。

“既然是人才,那就应该放到朝廷最需要的地方。我听说大别山里有许多孩童没有学上,不如让这个才子去最需要的地方奉献。朝廷需要他,大明也需要他嘛!”

知州听完朱由检的话怜悯地看了杨景铭一眼说:“皇上说的极是,这样的人才就应该去最艰苦的地方发光发热,一辈子温暖别人。”

杨景铭被抬走了,史祥云心里还有些忐忑,她虽然身正不怕影子斜,可是也难免担心这件事让皇上对她产生不好的印象。

“你对朝廷现在的教育制度怎么看,有什么弊政”朱由检看着史祥云问。

“父皇加强数理格物之学的用意是好的。但是因为教员的严重缺乏,加上朝廷科举制度的逐渐废弃,百姓家庭的孩子不能持之以恒地将学习进行下都有许多学生中途退学,甚为可惜。”史祥云说。

大明不可能以法律来制定教育法,逼着孩子上学在这个时代条件是不成熟的。朱由检的野心大,但是人才培养计划也得因循而至,仅仅三五年的时间是培养不出来大规模的人才的。

后世的洋务运动开办洋学堂开始,借助大量派遣留学生计划,到整个社会进行新文化运动,这中间也足足经历了五十年。

而大明的理工学科却完全是由朱由检一个人带出来的。这需要的时间按正常思维计算也要比那个时候要长。好的是知识结构的量比后世要少很多。

“如果以凭证作为职务的准入门槛,会不会逼迫这些学生坚持完成学业”朱由检想到了npn。科举制不是一样是在考npn吗?

“这样的话,蒙学显然太低,而中学似乎又有些高了。”史祥云的意思是小学毕业生太年轻,中学毕业生年龄又太大。朱由检现在创办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六年制。

虽然可以同意学生跳级,但是大多数人的学习时间都要十二年。大明连文盲都没有扫清,想玩全高中毕业好高骛远了吧!

但是,如果把中学分开,显然需要增加一倍的教员。这是一个教育制度中的疼痛问题,需要认真思考。

“你们随朕回南京吧,朝廷现在需要人手。别再窝在信阳了,出来给朕帮忙。”朱由检用不容商量的口吻说道。

史祥云心里一喜,回南京就等于是回到皇族身份,至少朱慈烺再不用这么辛苦了。

“爷爷,南京有糖吃吗?”朱和铀奶声奶气地问。

“叫皇爷爷,皇爷爷给你奶糖吃。”朱由检逗了一下小孙子说。

南京。

熊丽静已经身怀六甲,快要临盆了。朱由检出去了好几个月,倒是把熊皇后累了个半死。

大明朝廷隐忍了三年,就是一直在积蓄教育,几乎三分之一的财政都砸到了教育改革上。原本打算办预科班的各个学院,硬生生地让朱由检咬牙挺成了第一届专科生。

而相对的,带来的好处却没有见到效果。

三年过去了,不管是这一届的专科生还是传统的举子,大家还是盼望着朝廷的科考会在什么时候举行。

朱由检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六部的改制。可是一涉及到顶层结构设计,朱由检就想到了黄宗羲,这家伙已经走了一年多了,也不知道到了哪儿了。

第一届专科生被朝廷分配到了基层,但是因为多年对人才压制的原因,这里面有许多年龄偏大的人才,不管是经验还是能力,都足够担当重任的。

就像黄埔军校一样,前面几期的学员为什么那么厉害,那是因为前几期都是从全国各地去挑选积压了好多年的优秀人才。等前几期挑得差不多了,后来的自然就是普通人了。

朱由检硬生生地把这第一批人才养了两年,可以说已经让这些人学了一身本事了。黄埔前几期才培训半年而已。

“儿臣参见母后。”朱慈烺和史祥云的称呼让熊丽静脸上一阵阵的发红。眼前的年轻人比她可小不了几岁,这个后妈当得显然不轻松。

“快把孩子抱过来。”朱由检倒是有眼色,赶紧让奶妈把朱和铀抱了过来。

从尴尬中一下子转到母性的角色上,熊丽静瞬间感到舒服多了。

“看这孩子多可爱啊!”熊丽静满脸笑意。

“看自家孩子都是越看越顺眼的。”朱由检笑着说,这句话瞬间拉近了大家的距离。

“父皇,听说大哥大嫂回来了?”远远地,两个英俊少年郎手拉着手走进了大殿。一个活泼开朗的是朱慈炯,另一个有些目光呆滞的是朱慈焕。

说话的是皇三子朱慈炯。很多影视剧都把人物搞错了,比如那部“我大清”、“我孝庄”。他们把朱三太子说成是朱慈炯了,这是不对的。

崇祯三个儿子中,朱慈炯是皇三子,朱慈焕是第五子。而所谓的朱三太子指的是朱慈焕,他才是躲藏在明间多年的最后被康熙杀掉的朱三太子。

朱慈焕被吴三桂囚禁好几年,身心备受摧残,应该说这个孩子已经费了。朱由检自从用李香君和蒸汽机把他换了回来之后,他就整日里呆


状态提示:第四百九十六章:一家人不说两家话--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