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都市现代>兰陵风流>第一一一章 灭蕃之战 五
队几乎都是臭不可闻的,全身爬满了跳蚤。备用武器也只有少量,而武器部件则供那些较易损坏的武器使用,如弓弩的弦等。至于一次性消耗的射击武器,则是箭,古代欧洲还有标枪、石块等。一般一名射击兵携带箭数从30枝到50枝不等。挖掘和建筑工具,因国而异。较落后的军队一般没有什么建筑工具,如凯尔特和日耳曼军队。

军队的工事和营盘是防止敌人袭击的保障和军队失败时依托的屏障。汉人军队的工事体系,一般都是难以攻破的。

一个比较完整的营盘工事是:

宽近7米的第一道壕沟,5米宽的第二道和第三道壕沟,第三道壕沟中灌满了水。后面是4米高的护堤,上面再加上胸墙和雉堞,胸墙和护堤衔接的地方,向外斜列着削尖的木桩。护堤上每隔27米修建一座木塔。并布置弩炮;

护堤和第一道壕沟之间相距130米。为了增加敌人穿越的难度,在这130米内又有如下防御设施:把树枝顶端的皮剥去以后再削尖,在挖掘了一道2米深的连亘不断的壕沟之后,把这些木桩直立着排在沟内,把它们的底部钉牢(可以用铁钉,也可以是埋在土里夯实),使敌人无法拔掉,只有树干的尖端伸出在地面上。它们一共有五行,一层一层地连在一起,互相衔接,又互相穿插,任何人冲进它们,必然会使自己被这些极尖锐的木桩戳穿。在这前面,又挖有象梅花形似的斜对角的坑,深一米,逐渐向坑底收缩倾斜。里面安放着大腿粗细的圆木桩,顶上削尖,用火熏硬,有一部分伸出地面,高度不超过四指。为了使它们坚韧和牢固,在它们底下垫有一尺厚(大概是30厘米左右),夯实的土。坑的其余部分放着树枝和柴草,用以掩盖这些暗器。一共挖了八行这样的坑穴,相距各一米。在所有这些工程前面,又有一尺长的木材,顶上钉着坚固的铁钩,彼此相隔不远地整个埋在土中,布满各地。整个工事分对内(对着要围攻的城)、对外(对着敌人援军可能来袭的方向)两部分。

再讲作战:

在战斗开始之前,任何军队都需要进行侦察。从很早的时候开始,侦察兵就由轻骑兵担任。为了保证快速,侦察骑兵都是轻装,甚至不穿任何防护用具的。因此马力是决定侦察兵能否摆脱敌人的追击,及时将情报送回的唯一保障。

一般来说,军队要作战,就必须排成阵型。

古代基本的阵型,是方阵和圆阵。方阵适用于进攻,而圆阵适用于防御,这在任何国家都是一样的。下面是一些比较有用的阵法:

华夏国家的阵法,依《孙膑兵法》,有方、圆、锥形、雁形、钩形、玄襄、疏阵、数阵,及火阵、水阵八种阵法,后两种是特殊的,主要使用的是进攻时的锥形阵、方阵和防御时的圆阵。疏阵适合散兵作战,雁形阵适合发挥弩兵的射击力量。

骑兵由于其机动性,难以排列较复杂的阵型。在轻装骑射手队形中,最成功的莫过于蒙古的战术了:在这种战术中,轻装骑射手在敌阵外射箭,不与敌人接触;而重装骑兵在远离战场的地方,直到敌人崩溃或者忍不住胡乱冲锋,他们才投入战斗,一举成功。

在冷兵器时代,作战的过程大体上是这样的:

首先,当得知敌人的所在的时候,军队离开营垒。

在接近敌人或者有遇到敌人袭击的危险的时候,从行军状态变换为作战状态——如果营垒离敌人很近,则一开始就列阵。在一般情况下,两军会大致相同时间发现对手,因此列阵时间大致也相当。所以古代作战的典型场面是两军面对面的对垒。

在这种状态下,军队密度会很大,有的在一平方公里内会有10万名士兵。(如果多数是骑兵,作战范围会更大)

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一方没有及时列好阵型,就遭到了敌人的进攻,往往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但一般的情况是双方逐步逼近,然后射击兵发射武器,然后双方的肉搏战就开始了。在某些情况下——通常是一方急于求战——不经过射击战就进入了肉搏战。这种战斗模式一直保留到19世纪初。

肉搏战直接决定着战斗的胜负。通常,训练和装备较好的军队会获胜。勇敢也是决定胜负重要的因素。

一方突破敌方的阵型,切断其战阵之后,通常敌人的崩溃就开始了。因为这就意味着军队的一部分得不到指挥,作战力度大减,造成相邻的另一部分军队受到敌人更大的压力,如此累加,全军崩溃。

古代军队战斗失败后,大多数的伤亡发生在崩溃和逃跑阶段。一般来说,胜者的伤亡要远远少于败者——尽管古代战争真正的伤亡很难确定(其中一个原因:将领虚报数据领功)。由于劳累,胜者往往不会穷追败者,即使追击,也往往针对敌方的指挥中枢。所以很少会发生“连一个人都没有剩下”的情况,即使是歼灭战也如此(除非敌人很少,或者特殊情况)。

...


状态提示:第一一一章 灭蕃之战 五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