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意见?”

钱凡抬手戳了下柳恣的脑门,一脸文科生真是木头脑袋的表情:“人家金宋十几万人围城的时候问过咱们的意见吗?人家偷书偷机器偷药片的时候问过咱们的意见吗?”

在秩序存在、能客观平等的讲道理说人话的时候,人人都可以当个君子,都可以用最光明磊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可如果环境从和平富裕突然扭转成如今这样呢?

当下的环境,就如原始森林一样,没有联合国,没有世界会议,每个国家随时都可能背刺和撕毁友好条约。

能适应能厮杀,就可以活到最后。

宋国再怎么讲利益道理,在国土交换方面和金国讨价还价,甚至主动割出自己的多处领土求取喘息之机的时候,可没有顾及什么家国大义。

柳恣揉了揉被戳的生疼的额角,想了半天道:“赵构那边眼巴巴的想要把电缆从常州一路拉过去,下次谈合同的时候我请病假遁走,你自己和他谈。”

“那幼安回头分到西军区去,就这么定了。”

“别——那个再谈!”

以常州为中心的三州,发展速度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

江淮一带原本就富商颇多,只是大部分都是地主式的靠田产庄子得收成,再就是贸易各种手工业品和农产品。

临宋合作在制定策略方面,一直都是临国主导的。

他们没有贸然的建设太大的工厂,知道就算生产力贸然升上去了消费水平也跟不上,上来先开一溜的小工坊和小型工厂,一两百人都能造出一堆的东西出来。

这事由于被临国派出去的宣传车刻意的讲解政策、吹嘘好处,消息跟长了飞毛腿似的传的颇快。

第一批工人被收进去,先是教了几天认字和普通话,确定沟通方面不会有问题了,就开始进行系统化的操作教导。

这里的一批老师傅,是从扬州工业区里带出来的新城民,那些人虽然在临国只呆了两三年,如今也已经说话做事都老成娴熟了。

人们眼睁睁的看着这小房子里就几十个人,偏偏能跟拿了个聚宝盆似的源源不断地造出各种好东西出来,这事情就是在茶馆里让说书先生讲也没人信啊!

就那么细密的织锦,江南的绣娘手艺再好也得十几天一缎吧,这什么工场里竟然只用一天就可以了!

还有各种五颜六色的书,书上全都画着画,听那特意买了书的孙秀才说,里头每一页的画都是上了颜色的,画的人都跟真的一模一样,这可不是奇了吗!

这一个工坊就几十个人,怎么搞得好像雇了几百个画师,几百个绣娘一样?!

底层的小老百姓们自然是各种法子的看个热闹,可那些个商人可就动了入股合营的心思了。

技术没有,也给不了什么机器之类的,可股份制这个概念,他们现在几乎是个做生意的都在聊!

毕竟是古代,宗族观念强,地区抱团的情况多,淮南淮北的,湖广一带的,几乎都有如同蜂巢一般分支复杂的信息网体系。

当初宋国牵头召集巨贾和朝臣合资在三州建设不同的工业区,巨贾那边细碎地透了风声给下头的人,下头的人再想着法子再往下递消息,如今三企十业还没有建完整套体系,一群人削尖了脑袋都想来分一瓢油水。

这要是几十年前,秦桧没死的时候,那估计就要横刀阔斧的开始割韭菜了,起码这些富商的钱能敲多少敲多少。

事情发展到现在,宋国看见这么多人想砸钱进来,许多大臣的心里也痒得慌。

偏偏这临国的种种条例,还真就把规矩给立下了。

——如果宋国因为贪腐人情之故坏了这工业区的规矩,那临国将来可半分忙都不会多帮。

宋国的好些人压根想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这临国人,平时不读四书五经,连个道德文章都不会写,可做起生意来的时候,怎么就这么讲究个规矩呐?

什么合同不合同的——合同难道有人情重要?

作者有话要说:这里的人情模糊代指社会关系,不是感情的那个情。

更晚啦不好意思……有的剧情想了半天怎么走,比较选择困难症_(:3∠)_

-----

苍穹这书,一开始真是想写爽文路线的,

但大概是年纪大了(?),单纯这本文的设定里自己有点吃不下无脑爽无脑打脸,越写越正剧向了(并没有)。

回头完结了开两个欢脱轻松的甜文快活一下麻蛋tut


状态提示:122、第 122 章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