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都市现代>凤舞隋末>第一百二一章 刀耕火种

关于明末小冰期和南北朝小冰期的事情,黄小刚只是粗略听闻过有这么一个事情,但他又不是搞气象研究的,自然知道得不多,也没那么多时间去研究这个。

实际上,在华夏的历史上,类似的小冰期一共发生了六次,并且长短时间各自不同,分别是周穆王二年(前1000年)至东周平王东迁时(前770年);西汉成帝建使四年(前29年)起,经东汉、三国、晋、南北朝至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期间经历多次小规模的冰期;北宋雍熙二年(985年)至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而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清光绪六年(1880年)这五百余年之间,更是经历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小冰期,而后人总结明朝之所以亡国,主要还是因为在英宗和神宗(1458-1600年)主政期间连续遭遇两次较为严重的小冰期,最终曾经同时代地上最强的大明帝国这也才轰然倒塌。

由于芦山大雪,修路什么的肯定搞不了,加上前几日突击建的简易工棚在防寒保暖方面肯定比不得带地暖的暖房,便也只能暂时把人都撤入洞中。

当然,下雪天也是天闲人不闲,黄小刚便也干脆借着这个机会对洞穴进行清理和拓展。

经过一连几天的勘探,黄小刚倒也搞清楚了这芦山的山中洞穴,应该是一处远古时代就自然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整个洞穴应该是一个体量非常庞大的地下溶洞群,只是不知道从什么时代起,流经洞中的地下暗河突然改了道,才有了如今这般情况。

根据黄小刚的勘探,倒也能判定先代吕氏族人应该是先发现的后山洞穴,后来才勘定了前山的方向和方位,然后以人工的方式开凿出的通道将之连接。

在洞室方面,吕氏先人一共选择了一特大、三大和四小共八间洞室来活动,而这八间洞室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们的位置都处在整个洞穴群的地下水线之上。

当然了,吕氏的先祖在工程学方面显然有着一定的造诣,也不知道用了什么方法,居然在秦汉时代就能测算山体的走势和判断溶洞底下水线的高度,甚至还开凿了一些暗渠和通风的孔洞来保持洞室的干燥,还有断龙石的设计也把杠杆原理运用得十分出色,这些都是叫人叹为观止东西,黄小刚也不能一言蔽之无用。

最后经过测算,想要把洞穴改造成冶金工场的话,只有目前用作粮库的特大洞室较为合用,这间洞室长宽差不多都是四十乘三十米,高度平均有十米,最高处的洞顶距离地面差不多十五米,并且在洞顶各处开有烟道九眼,并且烟道上还设有简易的阀门,一旦全部开启,换气的速度以黄小刚的粗略估算,最多两个小时就能将洞室内的空气全部更换一新。

然后就是四个小洞室一个兵器库,眼下看起来没有动的必要,其余三个大型洞室和两个小型洞室则可以有针对性的改造成生活和休闲的区域。

最后,黄小刚决定先期仅将三个大型洞室改造为一个中心区(一进门的大洞室)和两个生活区,另外两个小洞室一个作为餐厨区(用作食物存储加工配给)、一个作为清洁区(清洁盥洗排泄),目前不再另辟洞室或更改现有的洞穴结构,等以后有必要了再进行二期改造。

至于改造的先后顺序,黄小刚倒也从务实出发,将就手中现有的材料,先在餐厨区打出导热灶和预热池,然后用竹管道将预热池与清洁区的蓄水池连接,便也解决了吃饭和洗澡的问题,顺带还搞了一个旱厕系统,不再学着以前吕家人避难时的样子,把排泄物都冲入地下暗河中去。

然后两个生活区的洞室虽然都不大,一个开间约在十八米乘十二米,另一个约在十六米乘十四米,但洞顶的高度却都有十米左右,于是黄小刚采用立柱结构将其分割为三层,每层的层高平均三米五,一下子就把实用面积增加了两倍还多,以平均每个四平米一张双层床的容积率测算,一个洞室至少可以安置下三百人左右。

当然了,这还只是一期的规划,后期还可以根据需要开凿和改造更多的洞穴来拓展。

就这么着,按照这个规划,在外面下着鹅毛大雪的同时,黄小刚领着人在洞中打灶、砌池、立柱,顺带还用后山的毛竹打制床凳桌椅,热火朝天的干得起劲。

结果一场大雪从大业十年的腊月三十下到了正月初八,又从正月初八等化雪等到了正月十八,刚刚觉得雪水终于散尽,终于可以重新上马修路工程的时候,又是一场鹅毛大雪不约而至。

到了这时,黄小刚也才算是明白了,这隋末的冰期并不是结束了,而是特么四季的气候往后推了,若以落雪作为入冬的标识,那么眼下就是本该初冬下的雪被挪后到了春初,这可就为难人了!

还好,也不说吕氏洞穴里本来存粮就足,加上黄小刚他们来的时候工具也待得足够,燃料倒也不缺,连番大雪到也不会饿着肚子,只是整日不见绿菜和蛋白类食物,叫人有些心发慌罢了。

实在无聊了,黄小刚拿着从粮库里翻出的陈年黄豆和绿豆发起了豆芽,借着预热池的温度倒也一举成功,也才知道在如今的大隋,还没人听说过可以在冬天发芽菜的。

顺带着,黄小刚蛋疼的问了问吕家村人往年都是如何春播的,结果村人便跑去村中的废墟寻来了许多石犁、石耜(si,翻土农具“耒耜”的下端,形状像今的铁锹和铧)的残骸,然后告诉黄小刚他


状态提示:第一百二一章 刀耕火种--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