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都市现代>大明天子录>第145章 宗人府

关西七卫,是指明朝在嘉峪关以西(今甘肃西北、青海北部及新疆东部)设立的7个羁縻卫所,又称“西北七卫”和“蒙古七卫”(因七卫首领皆为蒙古贵族)。先后有安定、阿端、曲先、罕东、沙州、赤斤蒙古、哈密七卫。后沙州卫内迁,在其故地又设罕东左卫。

嘉靖以后完全被土鲁番汗国吞并。

安定、阿端、曲先、罕东、罕东左卫归西宁卫管辖。沙州卫、赤斤蒙古卫和哈密卫归肃州卫管辖。诸卫中除了原来游牧于青海湖北部的罕东卫与罕东左卫外,分布于撒里畏兀儿之地、河西西部、哈密等地的安定、阿端、沙州、哈密诸卫均由察合台后王集团转化而来。

关西七卫的设置屏蔽了西陲,保证了西域往来和入藏的使臣商队等安全通过,使大明朝廷可以将国防防御力量专门用以对付蒙古的瓦剌和鞑靼。

明朝设立关外卫的目的是巩固西北边防,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维护明朝与阿拉伯和中亚各国的贡路畅通,并为朝贡提供某些服务。

从实际效果看,明朝统治者的这些目的基本达到了。

有明一代,关西七卫不仅自身不曾给明朝带来真正严重的问题,而且当明朝的西北边疆受到侵扰时,关西七卫有时还能帮助明军作战。

而七卫中的哈密卫地理位置更加特殊。

哈密卫,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东接甘肃,西距土鲁番,其北有山与瓦剌相界”,横亘东西交通。自古迄今,都是中原内地与中亚、西域乃至欧洲诸地进行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枢纽。

哈密卫处于明朝与西域诸国之间的要道口上,是中原与新疆地区来往的咽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据点。它隔绝了蒙古贵族与“番族”联合而形成的对西北的军事威胁,确保了西域贡道的安全与畅通。是明王朝对西域诸国的接待站、中间站、诸番朝贡顿宿之所,变成了明政府“会同馆”的分设机构;

哈密卫是防御外敌入侵的西部前哨,与西北边防息息相通,担负着“弭西戎东窥之心,断北虏南通之臂”的特殊职能。

虽说关西七卫的设立对大明好处不少,但是劣势也很明显。

首先,在政治上就表现出了明朝战略消极的一面。因为七卫与明王朝之间的政治隶属关系带有明显的羁縻性,大明朝廷对其管辖不像内地卫所那样严格,故而关西诸卫有时会做出违背明朝意愿、甚至有损明朝国体和利益的事。

关西卫七卫为了得到财富,有时会劫杀明朝使臣和各地贡使。

如永乐二十二年(1424),中官乔来喜、邓诚使乌思藏,至毕力术江黄羊川。安定卫指挥哈三孙散哥及曲先指挥散即思等“率众邀劫之,杀朝使,尽夺驼马币物而去”。明仁宗为此震怒,派李英率大军讨伐。洪熙元年(1425),亦力把里及撒马儿罕遣使入贡,道经哈密时,“为沙州贼邀劫”。五年(1430)六月,明宣宗闻知曲先散即思“数率众邀劫往来贡使,梗塞道途”史昭率大军征讨。

正统元年(1436),赤斤蒙古卫指挥可儿即“掠西域阿端贡物,杀使臣二十一人”。正统六年(1441),明英宗听说赤斤蒙古卫有人“时往沙州寇掠,或冒沙州名,邀劫西域贡使”,遣敕切责。等等,诸位此类不计其数。

除了掠夺朝廷的供奉外,关西七卫有时还不服从明朝指挥,即使是皇帝的命令,对他们也不具权威性。

如宣德六年(1431),明朝对安定、曲先用兵,令安定卫指挥桑哥与罕东卫军从征,罕东竟违令不至。正统四年(1439),沙州卫都督同知困即来得到皇帝同意去哈密索要从沙州逃去的一百三十余家,哈密不还。明朝给哈密忠顺王直接下命令,依然不还。后来再次索讨,也只还了一部分。

又如,正统九年(1444),安定卫那南奔掠曲先人畜、帐房,明廷“遣官往彼追理,尔那南奔等肆恶不悛,复劫掠官军马驼行李”。罕东卫奄章部占据沙州,赤斤都指挥革古者接纳沙州卫叛亡之徒,沙州卫都督困即来屡诉于朝,朝廷“数遣敕诘责”,“诸部多不奉命”。

不过,关西七卫的设立,对西北与内地的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在贡赐贸易中,贡使的往来促进了两地间的经济繁荣、生产发展,满足了西北与内地经济的互补性与物资流通的需要。

七卫贡物多“马、驼、玉、速来蛮石、青金石、把咱石、金刚钻、梧桐、铁器、诸禽皮”等物,为内地所急需或少见,明政府回赐物多彩段、纟宁丝、绢、钞等,均为七卫所缺之物。

在经济来往中,七卫获利更多,这是基于明政府与少数民族经济往来的“厚往薄来”,“宁厚毋薄”的指导思想。明廷允许贡使利用进贡的机会互市,以携带的各种土特产换取各种生活必需品和药材,满足了买卖双方的需求。

七卫部众多数长年活动在草原地区,过着逐水草而流徒的游牧生活,他们缺乏内地农业民族精美的生产生活用具,与明朝的经济往来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当然,中原地区也需要七卫经济上的支援和帮助,“边关立互市,所以资国用,来远人,其听之”。七卫与明朝间的茶马贸易,使明政府获取了所需的大批战马,“以供边军征战之用”。罕东、安定、曲先、阿端、赤斤等卫,毗邻甘肃苑马寺在甘肃、青海境内祁连山南北所设的牧场,这有利于相互交流牧马


状态提示:第145章 宗人府--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