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狼行三国>第六百一十二章 以身犯险

两万联军组成的运粮队在官道上缓缓行进着,他们的速度比之平日要稍稍慢上几分,几乎每个士卒都在以一种警惕的目光巡视者周围,异族骑军的来去如风已经深入了他们的心间,其中有的亲历过,有的只是听同袍叙述过,那些骑军的前来总会伴随着一阵呼喝,而几乎与此同时,定会有令人心寒的箭雨袭来,可能这些奔袭的骑军每次真正给联军造成的损失并不大,可那种心理上的威慑却是巨大的。

沿途之上运粮队伍经过了不少空空如也的村落,每当此时,自阎行而始至每个士卒都会将心高高的悬起,随之却又是轻轻的放下,这样的过程本身对人的意志就是一种煎熬,精神的紧绷既能使人提高警惕却也很容易让人产生疲劳,人的心理就是这么怪,当你惧怕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往往会来的很快,可当你期待他发生的时候却是相反。

伴随着这样的心情行进了数十里,每个人的心头都有了一丝疲惫,这种疲惫不是来自身体的疲劳,而是来自内心!在这样的经历又重复了数次之后,当他们重又听到那种熟悉的呼喝之声,虽然来敌的声势比之以前大了数倍,且还从各个方向突袭而来的时候,连同阎行在内的所有士卒都有着同一个动作,便是深深出了口气。

那种长久的期待变成了焦虑,而当事情真正来临的时候紧绷的神经一经放松往往会有一时的麻木,这种麻木的具体体现就反应的变慢,也许阎行与手下的士卒自己都没有察觉出来,他们的应对较之操练之中都要缓慢了几分,也许张辽与樊稠并不知道有心理学这个名词的存在,但在实战之中他们却已经运用上了,这就是身经百战的大将才能拥有的经验与判断,他们深深的知道如何拿捏时机出击才能给予敌军最大的打击,而在经验上,联军中无人可以与之相比!

几乎在敌军出现的同时运粮队的布阵已经展开,可才过了一瞬,很多经历过突袭的士卒便察觉出了异常,那就是敌军奔袭的速度,他们行动的迅捷还要超过往日,箭矢的浓密程度也得到了加强,且前后左右四队两千人上下的敌军配合起来杀伤力更为巨大!盾牌也只能防护一个方向,当这些箭矢从四面八方袭击而来的时候便防不胜防。

瞻乎在左忽焉在右,这是阎行对此次敌骑突击的第一感觉,钢矛挥舞之下,敌军的箭矢难以对他形成伤害,不过哪怕你平素操演了千百遍,当真正面对的时候感觉还是截然不同的,从身后士卒的大声叫喊中他勉强可以听出敌军的来势与前时不同,身为战将他的判断力与寻常士卒自然不同,一个念头忽然出现在脑海之中,难道之前的攻击敌军还未尽全力?这不合常理,可兵家之事岂能常理度之?

敌军出现那一瞬间的放松使得粮队士卒布置圆阵比之操练之时要慢上几分,本来这样的缓慢并不明显,但随着敌军的速度陡然增快,这二者综合一处就成了巨大的弱点,呼啸而来的骑军在以更为浓密的箭矢对粮队士卒给予打击之后竟有两队骑军自车阵尚未合拢的缺口之处杀入了敌军阵中,这又是一个极为意外的变化,往常敌骑总是在四周游弋只以骑射伤敌,像这样的冲入阵中厮杀尚是头回。( 千千)

待到敌军铁骑冲入战阵之后,短兵相接随即展开,现在粮队之中的联军士卒终于可以看清这些敌骑有着与他们一般的面孔,他们根本就不是来自异族的骑军,而是实实在在的大汉士卒!长期以来的袭扰使得联军心中已经有了一种惯性,那就是异族骑军只会如此,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冲加之来敌个个骁勇善战,一时间两翼缺口被冲的是支离破碎,相比那些精准的箭矢,这些骑军近身的搏杀更具威力!

有那么一瞬间,阎行心中甚至有些恍然,这他妈到底是谁诱谁?为何眼前骑军的战术运用的如此及时如此精准?当然只是一瞬他就反应过来,一边下令抗击还在外围游击的两支骑军,自己则带着亲兵迎上了那个挥舞大刀勇不可挡的魁梧战将,他便是尖头之一,在援军到达之前自己定要将之遏制,可这番战损却是不能避免了。

“当!”的一声巨响,阎行的钢矛终于迎上了那将的长刀,交击之下立刻察觉对方的劲力比之自己要弱上几分,且运劲似乎也颇有蹊跷之处!“来将何人,与我报上名来。”阎行举矛大声喝道。

“哈哈哈,某乃大将军麾下管亥是也,你这釜底游魂还敢称勇,今日必将取你性命!”那将一身长笑,还未待笑声落下,长刀便又诡异的直卷阎行右肩,出手迅捷无比,正是亲卫营统领管子平到了!

此次对粮队进行的突击张辽与樊稠二人动用了一万骑军,其中一半乃是乌桓与匈奴士卒,另外一半就是并州营的汉军了,作为最早出击的部队,他们随时可能面临敌军巨大的打击,绝不可能让异族骑军独自承受,这会在配合上造成重大的缺憾,因此图葛兄弟与于紧都是事先知道此事的,对张、樊二人的安排也很是manyi,毕竟他们没有让自己去孤身范险,而是并肩作战,这种战友间的信任很是可贵!

并州营出击必须要有劲将为首,张辽樊稠二人为此争得几乎是面红耳赤,其实此事的危险大家心中有数,虽说安排妥当周全可千军万马之中会发生什么谁也难以预料,二人这份为公之心可见一般,甚至为了此战之胜竟然抗拒了刘毅号令他们不得亲自出战的将令,二人的心思都很是简


状态提示:第六百一十二章 以身犯险--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