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玄幻奇幻>变身席卷文娱>410结局并不重要
方是如何在这场游戏中死亡的?”

如此闪念宛若流星一般,在众人的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记:

这种反派角色听起来非常的烂,但若是演活了,那绝对是一个经典。

“虽然剧情似乎没有其他悬疑片来的那么激烈,很难让人燃起思索抓捕幕后凶手的兴奋感,但逻辑推理和心理悬疑双轨并行倒是一个好的交融点,随着麦迪逊和伊森的相遇,他们这一组,显然走的就是心理路线,而fbi探员和私家侦探,明显就是逻辑推理。”

对于阅片无数的影评人来说,看到这儿,他们已经领会到了导演的意图。

《暴雨》的主旨已经交代清楚了:不论是伊森的精神崩溃,还是麦迪逊的久病缠身,这其实都是花样点缀,从本质上来说,这部影片说的就是人在社会这个主体中的迷茫、痛苦,受到的极度压抑,甚至毁灭人性的过程。而不论是折纸杀人魔,还是悲痛顺从的伊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深陷痛苦折磨的家伙,他们面临的选择应该也会有宿命般的对照性,真相大白的那一天,就是两种命运上的碰撞。

至于结局的好坏?

这种东西,他们就无法预测了。

看了上千部的电影,很多套路都能猜得出来,而事实上,如果电影没有套路,那它肯定就是失败之作,毕竟,说白了,电影其实就是套路的艺术,绝大多数的电影都是遵循着几个套路向前发展;当然,江火之前的《碟3》其实是个意外,如果没有打着学界的大旗,这种反套路的行为,兴许会让整部影片直接暴毙。与此同时,影评人也不会因为猜到了大致的情节,而对影片本身就产生了反感,大多数人更看重的,是在猜中套路的前提下,分辨影片当中的技术手段,就像是起承转合中的铺垫、点题,演员的情感挥发和分镜运用……

至少到目前为止,以上这些,《暴雨》做得还不错,四线程的叙事手法并没有让整个故事变得相当混乱,反而从逻辑推理和心理悬疑这两个角度同时织网,在短暂的麦迪逊镜头之后,故事又重新回到了伊森的视角,只见他从鞋盒里拿出第二个折纸,继续完成着杀人魔交给他的任务,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卫-芬奇运用了大量的广角深景对焦,把跟踪伊森的麦迪逊充分刻画,完美的展现出了一个正在完成上头交代的任务,努力的调查受害者家人,试图撰写更加精彩新闻的记者。

在整个过程中,虽然伊森和麦迪逊没有碰面,但那种宛若鬼魅幽灵一般的行为却牢牢地抓住了众人的眼球,攀爬墙体、躲避陷阱、眼睁睁的看着伊森深陷险境——

冷光照射的面颊上,显露着莫名的紧张,黑白瞳孔下的震撼与挣扎,被那些影评人们顷刻捕捉,仿佛是伊森的作死行为已经超出了她的预料,但又更像是想要挣脱内心的枷锁,去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就在麦迪逊暗中观察的同时,伊森那边,也显露出莫名的无奈。

躲在阴影中的麦迪逊并不在他视线可及的范围之内,如此一来,单机挑战的念头便一直留存在他的心头,看着那困难无比的任务,他的脸上也燃烧着无奈与疲惫,当然还有兴奋的救赎——

毫无疑问,镜头中的二人状态正佳,两人甚至没有直面的对手戏,也没有和以往电影中那样,通过针锋相对的言语与大量的台词来宣泄自己心中的情感,让观众感同身受的进入这段剧情。

他们只是用肢体上的动作和面部的表情来传递内心生出的故事,说得玄乎一点,即便没有言语,大伙也能明白二人在干些什么,不需要爆裂的情感施放,平静的动作加上忧伤的背景音乐,就已经能够向众人展现一个丰富但又面临崩溃的内心世界了。

“他们两个配合的是真默契啊?是上次合作短片之后的后遗症吗?没有正面交锋都能够演出这样的效果,别不会是有什么问题吧?”

“问题?不可能,唐尼可是天天和妻子待在一起呢,而且你看他们两个人的表演驱动力,明显不在一个点上,虽然画面和谐,但是唐尼的眼里只有儿子这个单词,而江火呢?她的表演手法倒是有些天马行空,和唐尼的一脉相承不同,她没有自己的体系,更加随意,你可以看得出震撼,看得出挣扎,看得出感同身受的疼痛,但,当这些情绪交织在一块儿后,她就是她自己了,没有一个明确的指代物,不是伊森,不是失踪的小孩,更不是整个过程……”

在那一段失眠症病患般的挣扎之后,江火的表演也没有让他们失望,但没有失望并不意味着没法评判,谁都能够看得出上的迥异。

最开始,她一鸣惊人,出现在北美大众的视线中时,所有人都以为,那种自傲模样是她本色出演的结果,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她在给人带来惊喜的同时,也让这些专家们感到了费解,尤其是在abc揭露报道之后,关于她的演技也有不少探讨的文章在网络上流传。

像是莱昂纳多这些家伙,他从成长到成熟都是有迹可循的,如何找到表演上的目标,如何锻炼,如何一步步的爬上来,但,江火的表演更像是与生俱来的,没有成长的痕迹,想到一出是一出。

虽然这种情况,可能和她之前的空白人生经历(不在北美)有关,但肆意切换的行为,实在是太奇怪了,任何人都找不到她的方向,她是每个角色,但又不是那些家伙,她没有在那些角色上面打上自己的烙印,这种行为,


状态提示:410结局并不重要--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