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其实我还没想好呢。”

“我去。”

“反正你尽量多唱我那首歌曲,等你稍微有点知名度了,我再给你写一篇报道……”

“对,对,炒作一下。”

中午的大硬菜确实很顶饿。

回家了好一会儿,李满堂也不觉得饿。

正好黄毓也想喝粥了。

李满堂就在炉子上煮了点白米粥。

反正还有两天轮椅车才能拿回来,黄毓第二天就背着吉他出去转悠了。

李满堂则再次来到北青报。

来了好几次,李满堂都有经验了。

他们这些编辑记者一般都九十点钟以后才来上班儿。

来早了反而显出他们的懒惰了。

所以,李满堂也索性稍微晚一点。

等他来到报社时,大多数记者编辑都已经到了。

看门的保安都认识李满堂了,不仅不用登记,还主动向他点头致意。

到了办公室里,郝延已经到了,正在电脑前写稿子。

看见李满堂也只是点点头,把昨天的报纸递过来,然后继续打字。

李满堂低头看着报纸,心里嘀咕着。

郝老师的态度跟昨天好像有点不一样。

是不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对呢?

等郝延稍微停下手来,李满堂连忙说:“姐姐你昨天还好吗?”

“挺好的啊。”

“我昨天坐出租车回来时,司机说我傻。”

“他为什么要那么说呢?”郝延微微有些脸红了。

“我也琢磨呢,后来回家一想,姐姐喝酒了,要是磕了碰了怎么办?我昨天真该送姐姐上楼。”

“小东西,想那么多干嘛?”郝延说着,拧了李满堂脸蛋一把。

“出租司机那么说,一定是绕路了,结果你还没看出来,所以他忍不住说你傻。”

“我就说嘛,有个路口我觉得他走了两次。”

“今天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安排?”

“没有啊。”

“那一会儿开选题会的时候,你跟着我一块儿报选题好了。”

“嗯,好的。大概是什么内容?”

郝延笑笑:“别着急,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郝延继续打字,李满堂就低头看一会儿报纸。

李满堂文化水平低,看报纸也特慢。

别人是一目十行,他得逐行逐行看,要是身边没人都能念叨出声来。

才看完了两版,就听见有人大声喊:“走咯!开会咯!”

郝延也推一下键盘朝李满堂点点头。

李满堂连忙跟着郝延一起起身了。

各个隔断里也一下起来七八个人,大家一起向一间办公室走去。

这七八个男女都很年轻。

最大的估计也就二十五六的样子,年轻的也就二十一二,脸上还有几分学生的青涩。

相比之下,郝延是最大的了。

李满堂不知道她的年龄,只能大概估摸,她的年龄在32至36岁之间。

之所以定36岁,因为李满堂的老妈都才36岁。

众人鱼贯走进办公室里。

桌子前坐着个三十来岁的男子。

头发微秃,五短身材,******。

一进来,郝延就连忙介绍:“这是冯主任。”

冯主任起身:“这位就是李满堂吧。”

李满堂赶紧过去跟他握手:“冯主任好!”

冯主任使劲握着李满堂的手,好一会儿也没松开。

“听说咱们小李同学还不到十八岁呢。”

“我生日大,过了春节就十八了。”李满堂连忙强调。

其他人都笑了。

“那咱们这算是雇佣童工啊。”

“十六岁以下才算童工吧。”有人说。

“哈哈,那咱们这算是正常的了,坐,坐,都坐。”

除了李满堂,其他八个人中有五个是男的,三个是女的。

办公室逼仄,椅子也不多。

五个男的要么两人挤在一张椅子上。

要么坐在桌子上。

三个女的各自坐了张椅子。

剩下一张椅子就让给李满堂这个未成年人了。

刚坐下,冯主任就说:“这一周,我们要着重表扬一下郝延同志。西红柿这个新闻抓的好啊。这个线索在咱们手里都放了两个月了,总算是落实了。”

郝延脸上有几分得意,其他人脸上却有些不自在。

“而且李满堂小同学并不是科班儿出生,刚刚高中毕业是吧?”

“啊……”李满堂一下就反应过来,多半是郝延替他遮掩的。

“新闻采写的非常扎实,有头有尾,完全是个老记者的做派。”

“是啊,”一个坐在桌子上的男记者说,“不过西红柿最后流入哪家批发市场,甚至哪家零售市场这个,哈哈……”

李满堂倒没觉得怎么着,郝延脸色却有些难看。

“你,你什么意思?不会是觉得最后这部分是我们编的吧。”

“没,没,我可没那个意思。就是觉得难度比较大。”

另一个男记者也说:“是啊,农用车半夜没人的时候能跑四五十个,不开车,不骑摩托,不太可能追得上。”

李满堂顿时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在质疑这个问题。

新闻作品不是写小说,记者的采访过程是不会呈现出来的。

以他们的能力和境界自然理解不了。

“我,我那天骑的是自行车……”李满堂解释说。

两个质疑的男子相视一笑。

“我就说嘛……”

其他人也纷纷笑一笑。

郝延有些不自在。

李满


状态提示:17章、选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