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和一路小跑着奔向清音阁,快至门口他才放慢脚步低首走近,向两旁地侍卫行了个礼,随后进入阁中。关上房门后,他兴奋地跑向一直坐在案边抄写经书的康青鸾,激动道:“郡主,王爷战胜了大宁的十万军队,拿下了松亭关。”
“太好了!”莲儿高兴道,“王爷真是太厉害了。”
出乎马和意料的是,康青鸾在听闻了这个好消息后却并未显露太多的喜悦之情。相反地,她脸上看着似乎更是愁眉紧锁。
“郡主?”马和唤了一声。
康青鸾没有回应他,而是自顾自地说道:“恐怕日后,是更凶险了……”
第二天,朱允炆以祭奠为名又来到了皇陵看望康青鸾。二人相对无言地坐着,桌上的茶都凉了。外面正是酷暑天气,这清音阁内的气氛却冷得让人感觉有些寒意。
“青儿,”还是朱允炆先开了口,“北平的事,你应该都知晓了吧。”
康青鸾没有回应,只是静静地看着桌面,仿佛这屋里并没有他这个人。
“你身边那个小太监,腿脚很是勤快,应该是北平那边派过来的吧。”
睫毛微微颤动了一下,原来他早就知道了。
“是,又怎样?”声音不含一丝温度。
“青儿,朕只是想让你知道,就算你在皇陵,朕也时刻关心着你。”
康青鸾冷笑一声,回道:“关心到监,视我的一举一动。”
朱允炆忙解释道:“这不是监,视,只是想多知道、多了解你一些。若朕有心为难你,早就将那小太监抓起来了。”
康青鸾别过脸,不愿再面对他。
看着她如此厌恶自己,朱允炆心头阵阵滴血,可他仍咬牙坚持道:“朱棣是赢了几场仗,可这些都不过是他先发制人打了北边一个措手不及而已,算不得什么,毕竟朝廷还未真正发力。”
听到他话里有话,康青鸾转头漠然地看向他,问道:“那皇上是要怎样?”
朱允炆看向她,一字一句道:“明日早朝,朕就会下旨派兵三十万直取北平!你会明白,朕与朱棣之间,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天下之主。”
当康青鸾知晓朱棣起兵的那一刻起,她就把自己与战场上拼杀的爱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她冷冷地看着眼前人,毅然决然地回应道:“看来皇上是铁了心地要背上这弑叔的骂名。若朱棣战死,我康青鸾也不会苟活于世。”
翌日早朝,朱允炆命长兴侯耿炳文率朝廷三十万兵马消灭叛军。耿炳文是朱元璋的老乡,当年他驻守长兴十年,令城池固若金汤,抵御住了张士诚一波又一波的进攻,极大地牵制了后者的诸多兵力。后来大明建立,朱元璋为标榜他的赫赫战功,封其为长兴侯。且这位老将是如今仅存的地位最高的开国功勋。为表自己对此次战役的重视,朱允炆决定亲自为大军送行。
承天门外,大明旗帜迎风招展,将士们各个气势高昂。齐泰、黄子澄见状很是欣喜,他们相信这一次朝廷大军定能将朱棣这个乱臣贼子拿下。
长兴侯耿炳文虽已年过六旬,花白了胡须,身子骨却仍旧十分硬朗。只见他身着盔甲单膝跪地,恭敬拱手辞行道:“臣此次出征定当不辱圣上期许,平定北平叛乱。”
朱允炆双手将他扶起,回道:“此役就有劳长兴侯了。朕在京城等着你凯旋归来。”
“谢皇上!”
耿炳文说完正欲转身离去,却被对方给拉住了,看着朱允炆欲言又止的模样似还有其他交代。
“长兴侯,”朱允炆压低了声音道,“若两军交战时遇上了燕王,还望你留他性命……朕不想背上杀害自己亲叔叔的骂名。”
耿炳文听完虽有些疑惑,但这是皇上亲口圣谕,自己也不好多说什么,于是便点头应允了。朝廷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北方出发,到达真定后,耿炳文就开始进行一系列的部署。
当朱棣得知朝廷大军进驻真定后,立马派遣张玉带人前去打探虚实。很快,张玉带着人就回来了,未有片刻喘息就直奔大帐向主帅禀报自己收集到的情报。
“王爷,此次朝廷派来的主帅是长兴侯耿炳文。他已派遣徐凯驻守河间,潘忠驻守莫州,杨松进驻雄县。此次朝廷虽号称有三十万大军,但目前依末将看,他们人马还未到齐,如今的兵力大概在十万左右。”
“十万人分了三个地方,那每个地方也就三万。王爷,末将愿作先锋前去一战。”朱能请愿出战。
张玉见朱能抢在自己前头开口,不甘示弱道:“王爷,末将也愿先锋出战。潘忠和杨松都是无谋之辈,且对方军中军纪涣散,士兵犹如一盘散沙,与我军不可同日而语。”
朱棣见二人如此积极,很是欣慰,但他深知耿炳文是个有实力的将领,于是指着面前的沙盘,开口道:“两位将军莫要心急。长兴侯虽年事已高,但毕竟是跟随太,祖皇帝征战多年的老将。本王看他如今的部署,河间、莫州、雄县三地呈犄角之势,定是等着我们前去进攻,然后互相支援将我们拖住后来个迎头痛击。”
众人边听他说边看着沙盘中的小旗子,了然地点点头。
“耿炳文不愧是我大明朝最好的防御将领。可是……”道衍话锋一转,“如今朝廷是要攻打我们,却让一个擅长守城的老将出马,建文帝也真真是无才可用,可悲啊可悲。”
朱棣明白他话中的含义,善攻的徐达、蓝玉等都早已被他的父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