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仙侠修真>汉帝传>第11章 真定风云

刘陔看着眼前四箱黄灿灿的金锭,心想元氏张家果然是大土豪,在真定肯定有不少产业,开口就是两千两黄金,这才过了半柱香不到,就立马送过来了,这张乔办事效率真的没话说,不过收下这笔钱,估摸着和张家这个梁子算是结下了。

不过他也没太放在心上,正所谓山高皇帝远,那张家的权势在那庙堂上的一亩三分地,虽然不知道他们会使出什么阴招来对付自己,刘陔抱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想法,先带着阿三二人去好好的吃喝了一顿再说,这捡来的钱,不花白不花,让刘陔退回去?不存在的。

然而在刘陔几人胡吃海喝的时候,他不知道今夜有数人因为他的出现做出了一些决定,而改变了自己或别人的人生轨迹。

真定,县令府。

夜色渐浓,身着便服的杨远有些颓废的跪坐在书房的书案前,借着微弱的烛光,他一遍又一遍的看着手里的信封。

这是安王刘利的亲启,两天前就从河间快马加鞭送过来的,信中未曾提及刘陔的到来,无非是一些琐碎的家常,可是杨远隐隐觉得信中的只言片语之间吐露出什么,他一开始没看明白的。今日和刘陔接触之后,他更加肯定自己的判断,于是又拿出这封信,细细观察。

良久,突然明白了什么,结尾一句话,让他惊呼出声。口中喃喃道。

“望君,珍重。”

他双手有些颤抖的拿着信纸,又从书案的一堆书籍中翻出几封信件,信封外同样是写着,“利,亲启。”

他把过往的信件都打开,果然证实了他的猜测,过往的结尾语都是“望君珍重”。

然而,他手里这封却多了一个停顿。(汉朝还没明确的标点符号)

杨远和刘利的私交颇深,刘利对他有知遇之恩,也从未嫌弃过他身份低微,还举荐他坐上了如今的位置。甚至刘利知道杨远喜好阅读书籍后,每每有新书都会使人抄录一本送过来,这书案上的书籍大部分都是刘利通过一些手段得到送给他的,在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而世面上流传的名著典籍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都被世家大族收藏,所以说他们是杵臼之交也不为过。

杨远突然平静了下来,拿起手中所有的信件都伸向旁边的烛火,快要碰着火苗时,又缩了回来。叹了一口气,然后放在一旁,大声喊道,“来人!”

门口立马有随从进来请示,杨远从书案上拿出一策早已写好的简牍,说,“立刻送至衙门赵捕头。”

随从上前称诺拿走简牍,退出去,关好了房门的那刻,仿佛从房门里响一声叹息和一句轻语。随从又把门推开一点,探进半个身子询问,“大人,可还有吩咐?”

杨远摆了摆手,像个丢了什么心爱之物的孩子一样,躬在书案前闷闷不乐。而那句轻声低语也渐渐消失在浓浓夜色中。

“刘公,走好。”

真定,张府。

张奉躺在榻上被两三个貌美的侍女伺候着,丝毫没有一点犯了错的模样,在他眼里,能花钱解决的事,就根本不算事,虽然这次花的有点多,两千两黄金是什么概念,那是相当于两千石的官职,寻常百姓一年的花销不过十来两白银,他自个存了好几年的小金库也不过几百两。想到这里难免一阵肉痛,毕竟谁都不会嫌自己钱多。

原本只要花一千两的,可张乔那厮今天倒是有些反常了,二话不说就翻了个倍。张乔虽说名义上是张家的管事,可他心里明白,张乔之前一直跟着义父在朝堂混的,他代表的就是义父,就是张让在真定的话事人。而张奉本是常山元氏人,张让则是颖川人士,汉代私学遍布中原各地,尤其颍川最盛,并且士族林立,名门望族多如牛毛,张让发迹前,张家就早已衰落,不然他也不会进宫谋活路,要是有权有势,那个正常男人愿意做太监。张让得势后,张家也跟着水涨船高,但张让毕竟是个宦官,这让那些颍川真正的名门望族们都不屑与张家来往。又加上两次党锢之祸,士族与宦官如同水火,谁看谁都不顺眼,如果有机会,他们都不介意下狠手搞死对方,正所谓死道友不死贫道。

公元176年(熹平五年)闰五月,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鸣冤,要求解除禁锢,灵帝不但没有听从,反而听信了张让等人的谗言收捕并处死曹鸾。接着,灵帝又下诏书,凡是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中任官的,一律罢免,禁锢终身,并牵连五族。党锢的范围扩大,波及更多的无辜者。这是第三次党锢之祸,这次的影响更广,波及更多,和“党人”沾亲带故的都被牵连,士族当中有痛恨宦官的,也有附炎趋势的,很多士族为了生存不得不沦为宦官的党羽,元氏张家就算一个。

张乔带着张奉回府后,使人照顾他,然后对他不闻不问了,一面着手准备好赎金,使人送至刘改的住所,一面又使人盯着刘陔几人,还写了一封信件使人送往真定县郊外的山头。接着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一如既往的去打理张家琐碎,或者说对他来说刚才做的也是琐碎。

对于张乔的做法,张奉肯定都不知道,反正他的想法就很简单,天塌了有高个的顶着,他只要安心做他的“官二代”就好了,也不是说张奉不想报复刘陔,他也想过,想他之前在京城,天子脚下的时


状态提示:第11章 真定风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