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玄幻奇幻>冰与火之歌—蒙古入侵>二十九章 阿克松乃河会战—终结

每名骑兵都应当带有盾牌和长矛,长剑和短剑、弓、箭囊和箭,你们的马车应当携带各种器具-斧头和碎石工具、挖掘工具、铁铲以及一只军队所需的所有器具

—— 806年《加洛林征兵敕令》

被圆环阵套住的拉扎林人足有一千二百人,多是附近部族的村民和首领的私兵,拉扎林人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铠甲,盾牌,好些人都只穿着布衣,只有上百名比较富裕的战士装备着皮甲和铁头盔。他们的弓箭手多是本地的猎户,也没有杀伤力巨大的蹬式十字弓。

蒙古人的箭像雨点一样,击打在拉扎林人阵型当中,每一次射击,都射死几十名拉扎林战士,他们的弓箭手被重点照顾,骑湛的蒙古人每一次射击总能击中目标,相反拉扎林弓手的准确度却实在低下,不是射高就是射偏,就算射中了,拉扎林人猎户用的是结构最简单的直弓,伤害也不大,穿透不了蒙古人身上的锁子甲,至多让蒙古人挂彩轻伤,而蒙古人的射击让这些只穿着布衣兽皮的拉扎林猎户非死即重伤。

几轮过后,拉扎林弓手损失殆尽,剩余的拉扎林猎户躲了起来,不敢在轻易射击。蒙古人的圆环骑射更加猛烈起来,一波有一波的箭雨向敌人倾泻。黑色的羽箭如同渡鸦一般飞向人群,每一波都带走几十条人命。“噗·噗”箭矢入体的声音,中箭之人的惨叫和呻吟声让所有的拉扎林人脸色惨白,有盾的躲在盾牌后面发抖,其余的人出于本能靠在一起,还有的人为了避免被射中,索性趴在地上,或者尽量躲在队友身后,就算拿着盾牌的战士也并不十分安全,不时有剑盾手被左右两边飞来的箭击中。

蒙古人的弓稍巨大反曲角弓力道极大,弓的拉力在五十公斤至七十公斤之间,拉扎林人用白杨木制成的盾牌在近距离并不能很有效的抵挡,他们的盾牌最多包有一层皮革,有的盾牌连同剑盾士的手一起被射穿。还有的披甲战士的铁头盔被射飞,人也被击晕。

纳忽伯颜并没有向普通的敌人射击,他的每一次开弓,都有拉扎林人的披甲战士或者头目倒下,一名带着头盔的拉扎林战士不断的大声激励着身边的战友,尽管在他的前面还有好几层人墙,乌光一闪,一只箭扎进了他的眼睛,这名战士哼都没哼一声,就轰然倒地。数次之后,大大小小的头目们都把自己老实缩在盾牌后面。再不敢轻易露头。

那颜可术盏没有纳忽伯颜那样的眼里,只是不停的射向人群,竟也射死了十几名拉扎林战士。

在蒙古人连续射击过几波之后。拉扎林人阵型外围躺了上百具尸体,天空中连续不断的箭矢破空声,箭矢射在木盾上的“梆梆”声,无数的伤者痛苦的呻吟声,很快这些本职是平民的拉扎林“落武狩者“们受不了,有的人精神崩溃了,疯了一般往外跑,尽管他很快就被射中脖颈,旋转着倒地。有人带头,于是更多人效仿,几百人“哄”的一声向四面八方跑去,尽管有聪明人大声劝阻:你们跑不过四条腿的!回来结阵!

但跑出去的拉扎林人都有一种侥幸心理:那么多人,倒霉的不一定是我。

一直蹲在包围圈中心观察的褴衣亲王察觉到时机,他提剑高呼:“就是现在,我们上!”,剩余的九十多名风吹团的雇佣兵神情亢奋、多巴胺上脑,勇猛的挥舞盾牌一跃而起,撞翻茫然的拉扎林人,毫不犹豫用斧头劈砍着他们的脑袋,用刀剑刺向他们的腰部,砍瓜切菜一般杀翻了上百人,在内圈造成了更大的混乱。

随着一声短促的牛角声,骑射的蒙古骑兵飞快让出一条通道。猴版铁浮屠和古拉姆骑兵排成两排,放平长枪,加速冲向了混乱的拉扎林人。

上百匹披甲战马一起奔跑,沉重的马蹄声混在一起,发出“轰轰”的声音。马蹄那沉重的力量犹如战锤!踏得地面都在震动,仿佛要踏碎前面的一切!马蹄溅起飞扬的尘土,就像是一堵钢铁的墙壁在高速推进,骑兵在马背上,会本能的随着马匹的速度迸发出力量,肾上腺素急速上升,骑兵仿佛跟坐骑一样在狂奔,用全身的力量去粉碎一切敌人。

拉扎林人第一排的长矛手,听到沉重的马蹄声越来越近,双脚感受到地面的震动,他们的两腿发软,不自觉的浑身颤抖,脸色发白,全身冷汗淋漓,这个时候只有训练有素、信仰坚定的士兵才能扛住这种压力。

拉扎林人显然不是那样的战士,也做不到视死如归,于是他们份份尖叫着丢下手中的长矛,往后逃去。

(苏联毛子在拍摄“战争与和平”期间,有一场战争戏,需要表现俄国线列步兵对抗法国胸甲骑兵的冲锋,于是调来了几千苏联红军扮演俄国步兵,当这些苏联红军排成方阵面对几百红军骑兵扮演的胸甲骑兵冲锋时,明知道是假的,这些苏联红军还是扛不住压力溃散了,拍了几次,苏联红军官兵,全都溃散,最后实在没办法,只能敷衍了事。)

高速冲击的骑兵撞进了拉扎林人的队伍,一时间血肉横飞,人骨折断的“咔嚓”声、兵器碎裂的脆响、人的惨叫声响彻天空。

阻挡在前方的一切都被粉碎,拉扎林战士或连同盾牌一起被马撞飞,或是被长枪挑飞。或是被弯刀削飞了脑袋,不少人慌乱的左右乱挤,中间的人无处躲避,被蒙古人屠湮。甚至很多人被自己撞倒,任由马匹踩踏。

有些强壮的拉扎林小伙子,勇敢的正面迎击蒙古骑兵,用长


状态提示:二十九章 阿克松乃河会战—终结--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