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恐怖悬疑>东鲁传>125章 投我桃李

其实,给若萤弄懵的不光他一个。举凡跟她打过交道的,十有八九都有点跟不上她的步调。很多时候,会给她打乱秩序,错乱方向。非但摸不清她的路子,索性连自己都要陷入被动中。

“爹想借多少?”

呃——

“二十——三十个吧?”老三颤巍巍道。

“好。”若萤搭箭上弓,徐徐拉开,“回头我数给你,不会让娘知道的。”

连他最担心的事儿都给考虑到了,还有什么道理不高兴呢?

老三如释重负:“好、好。你娘一辈子有主见,现在就听你的话。那我先干活儿去了?这儿风大,差不多就行了,别皴了脸。”

那只箭迟迟没有射出去。

母亲听她的话?这说明什么?母亲终于看到她了吗?终于肯把她当成一个大人来对待了吗?以后,不会再拖她后腿了吗?

好像是有这么点意思呢。至少,没有再在她的耳朵边絮叨什么“规矩”“裹脚”之类的话了。

但对于她的将来,怕仍旧不十分确定吧?不说,不表示完全地放心。

看来,要让母亲放下心来享受生活,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呢。要让母亲相信,她会把这个家带往好的方向。还要让母亲以她为荣,共享她的成功。

“嗖!”

利箭挟着风啸没入草中。

“好!”

不远处的水塘边,传来惊天动地的欢呼声。

想必是抓住了什么大家伙吧?

往年一到这个季节,西湾的水半枯的时候,就是镇子上的闲汉们哗众取宠的好机会。一伙子人,年纪大的有四十啷当,小的也有十四五岁,也不怕水寒天冷,卷着裤管袖管,就敢在过膝的泥沼中行走。

看得岸边的人直打冷战。

当此时,水边就会聚集大批看热闹的,其中不乏抱着捡漏心态的。

水里的几个人,很有章程地联合起来。呈一直线分作数个点站立,共同拉住一张长长的渔网。以驱赶之势,从一端慢慢走向彼岸。

当感觉到有东西冲撞渔网的时候,并不会急于察看,而是继续往前推进。

直到冲击的力量大得让人抓不住渔网的时候,才会大呼小叫着,一齐加油用力,将大网自水下抄起来,然后,在观者如雷的叫好声中,如同凯旋的将军一般,昂首阔步把自己的战利品拖上岸。

彼时,阳光之下,银鳞眩目、白肚腾跃,直是鼓动得群情激动、妒意横流。

于是,各种小小的推搡就会在人群中有意无意地泛滥开。就有人浑水摸鱼窃了人家的成果撒腿就跑;也有把湿漉漉的活鱼揣入怀中,佯作镇定从容离开的;也有怯懦胆小凑近前去用笑脸好话换取的;还有倚老卖老公然挑肥拣瘦拿了就走面不改色心不跳的……

逢此时,水边就跟赶大集一般热闹。

当此时,母亲便会停下手中的活计,侧耳倾听。从嘈杂的混响中,辨别出某个熟人的声音,佯作恨铁不成钢地骂句“不像话”。

香蒲则会跑到门口,远远地眺望,满面羡慕不说,偶尔还会感叹两句,念起不在家的男人,道一声“爷在就好了,晌午就有鱼汤喝了”。

母亲对那淡水里的东西统不感兴趣。那欢腾的人群,只会触发她对某些往事的无限怀念。

从她无意间透露出的话语中,若萤猜测她从前所吃的水产,是饭灶大小的海螃蟹,是两拃长一条的海虾。那东西,甚至无需任何佐料,仅仅只是用清水煮熟了,味道就能鲜美的让人咬掉舌头。

可不像这泥沼里长出来的,怎么烹饪,都不脱那股子土腥味儿。

可不像合欢镇上的人,贪恋那口水产贪恋到能把鱼骨头咂得吱吱响,那个吃相连野猫都不如。

这是母亲的原话。

母亲从骨子里瞧不上镇上的人。她在合欢镇住了几十年,虽然名声很好,是人人交口称赞的善女子,人际关系也不可谓不周到圆滑,但实际上,她却并没有什么关系密切的朋友。

能够与她坦诚相对的,只有香蒲。

这样孤独的女人,要么是真心孤独,要么就是内心强大得已不需要什么朋友。

不和于俗。

自命清高。

别人的私议或多或少有几分道理。

母亲曾在京城居住过。

杜先生是个京官。

母亲知道很多京城里的事物。

母亲有时候的过分讲究、挑剔,也许只是曾经的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

母亲比较挑食,饮食不多,一口饭务必要嚼尽了才能咽下。

还有饭后必要茶水漱口的习惯,应该都是曾经生活的缩影。

而这些细碎的习惯,两个舅舅却没有。

没道理当初当娘的只教了女儿规矩,却不教两个儿子。

母亲是个好女儿、好姐姐、好妹妹,虽已出嫁,却时刻牵挂着父兄的冷暖饮食。总是能赶在节气变换前,将父兄的衣物浆洗好、缝纫妥当。

平常日里,哪怕只是包一遭箍扎,也必定要将最先捞出锅的装盘,送到东街去。

不管母亲对待自己的公婆是怎样的,但是,母亲的孝顺,却是十里八乡地有名。

外祖和舅舅们,对几个孩子都很好。并不因为大姐、若萧是庶出的,就有所不同对待。

只因为,她们是母亲的孩子。

他们对待香蒲,也一直都是客客气气的。不是生疏的那钟感觉,而是话里话外透着几分怜悯。

一家子,说到底,算是和睦的。

可是,为什么心里头隐


状态提示:125章 投我桃李--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