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大宋权相>第三十章 誓师北伐

为了全面北伐这一天的到来。【92ks. 】贾老贼及南宋主战派官员下的力气不可谓不大,除了疯狂屯草积粮和制造北伐舆论外,贾老贼还想方设法的让南宋军民尝到北伐和扩张带来的甜头,奠定民心基础。另外贾老贼还琢磨出了无数诡计宣传来鼓舞军民士气,先是在征得谢道清和赵禥同意后,贾老贼居然无耻的对天下宣称,说是南宋皇宫为了给北伐提供更多军饷军费,从赵禥、谢道清和全玖一直到普通宫女、太监和侍卫,每一个人都捐出了数目不等的私房钱和金银饰,每人每天又节约一顿饭钱捐给国库,并将捐献军饷的数字公诸于天下。

树立了宫廷榜样,并不是十分爱财的贾老贼自己也以身作则掏出了腰包,捐了足足一年零六个月的俸禄,另外又拿出一万亩良田出售,所得全部捐给国库以作军饷,把自己也打造成了一个为国为民大公无私的光辉榜样。——当然了,贾老贼也自己也少不得无耻的对外宣称,自己为了给北伐捐军饷,也是每天只吃两顿饭,把节约出来的钱捐给了国库。

有了这两个大榜样带头,南宋各级文武和王公权贵不管是愿不愿意。都只好掏出腰包捐献俸禄,或是捐一年,或是捐半年俸禄——宋朝官员的俸禄可不象明清两朝官员的俸禄那么微薄得可怜,一个只管着几千户人家的最普通县令,一年俸禄换算成今天的人民币,最少都在四十五万元以上!全国上万名文武官员的俸禄加在一起,那又是一个何等巨大的数字?而且其中不少象文天祥、谢枋得、李庭芝和杨亮节等家中豪富又真正爱国的官员亲贵,还有不少想在捐献军饷一事中捞政治分和准备在战后利益分配中大捞一把的地主权贵,更是在俸禄之外捐出了大笔家资,既为贾老贼的北伐大计提供了强大的资金基础,又制造了巨大的有利舆论。

军饷有了,粮草也基本可以维持贾老贼计划中的十八万北伐大军一年所需,火药武器经过硝化棉改革,威力大为提升,并且演练出了一套步兵、骑兵和火药武器相结合的战术,人才比之襄阳决战时更加鼎盛,精兵良将数不胜数;最让贾老贼头疼的骑兵数量也得到大为改善,骑兵军队的总数量也过了三万,极大的弥补宋军军队机动力不足的弱点。而真正让贾老贼下定决心北伐的还是从海外成功引进了秘密武器——那种被部署在舟山岛上的秘密武器,虽然每个月都要消耗贾老贼的上百匹战马,可到了关键时刻,却将是贾老贼彻底歼灭蒙古铁骑的致命绝招。所以贾老贼对这次北伐行动已经充满了信心,唯一让贾老贼头疼的是,只有如何避免与阿里不哥军打游击战、争取让阿里不哥军和宋军展开最大规模决战而已。

与上一次的襄阳决战和四川光复战一样,贾老贼亲自率军北伐的最大阻力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对贾老贼极度依赖的赵禥,说什么都不肯再让贾老贼离开临安。逼得贾老贼不得不率领百官跪叩午门递送后出师表,借着百官的舆论压力逼迫赵禥让步。还好,贾老贼在后宫的两个强援谢道清和全玖都全力支持贾老贼的北伐之举,在赵禥面前也能说上话,加上贾老贼的女婿陆秀夫也逐渐抵上了内政的班,所以赵禥最终还是抵挡不住内外压力,点头答应贾老贼亲自率军北伐,并将北伐行动全权委任给贾老贼。

南宋咸淳八年三月初八,早已准备充足的贾老贼正式出调兵遣将命令,任命汉中知府张钰为破虏大将军兼西路军元帅,率军四万从凤州大散关出兵北伐,目标是夺取河西走廊及潼关咽喉,切断蒙古军的西面来援,其四川后方由王坚及刘秉恕镇守,并为西路军提供粮草军械。任命吕文焕为征虏大将军兼中路军元帅,坐镇两湖后方并负责粮草供应,曹世雄为上将军并指挥北伐军队,史天泽为副将军,出兵四万加史天泽私军两万,负责夺取汴梁洛阳等北宋旧土,将河南土地上的蒙古军队驱逐到黄河以北。贾老贼自己则亲自率领中央禁军、江西军和从更地抽调来的马步水军共计十万。组成东路军,沿运河北上山东,直捣伪宋国都涿州和忽必烈余党盘踞的大都,目标是在华北平原歼灭蒙古骑兵主力,并将之驱逐出长城以北,主要副手则是高达、李庭芝和李璮,粮草供给地是浙江和两淮,后方则由沿江制置使杜庶保护。除此之外,贾老贼还有一支新组建的海军从海路北上,这一路兵力不多,主要负责保护宋军东路军的海面侧翼,同时清剿盘踞在东海海面上的高丽水军,主将是宋军海军大将陈奕,副将则是青阳梦炎、朱清和张瑄。

调兵遣将完毕,三月初十,贾老贼先是在临安太庙焚香祷告,然后又赶赴运河码头,杀牲祭旗,亲自当着出征军队及临安军民宣读北伐檄文,明确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十六字纲领,并将檄文传天下,同时向阿里不哥汗国、伪宋国和名誉上的盟友察哈台汗国宣战。做完这一切后,贾老贼与赵禥君臣洒泪叩别,正式率领军队离开临安北伐。

“师臣,早些回到临安来啊,朕在临安等着你。”贾老贼登上帅船时。赵禥在岸上流着眼泪大喊道。贾老贼回过头来,无比郑重的答道:“皇上,请恕老臣纠正一句,老臣与皇上下次见面,应该是在大都或者旧都汴梁!老臣这次不能将夺回汉唐以来的汉家河山,让大宋军队列军燕京古城,誓不回师!”

说罢,贾老贼又


状态提示:第三十章 誓师北伐--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