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成一体,另立名称,后来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匈奴化部落。

汉代,新疆的汉人主要是戍边官吏、屯田士卒、商人、普通百姓及部分刑徒、家属等。他们肩负着管理和稳定新疆的重任,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西域都护府等军政机关以及地方各部门任职。

自公元前101年起,汉朝就在轮台、尉犁屯田,后来扩大到全疆各地。所以,各屯田点就成了汉人进入新疆后最初的分布区域。汉朝统一西域后,东西交通畅通,加之汉朝中央政府对戍边人员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来新疆的汉人日益增多。至汉代末年,汉人已经形成遍布新疆各地的大分散和各屯田点小集中的格局。

汉代,塔里木盆地周围以及天山山谷等地带分布着许多小国,人口多者有八万人,少者仅一二千人,史称“西域三十六国”。因三十六国多以城郭为中心,故又称“城郭诸国”。他们的大概分布是:塔里木盆地南缘有楼兰(后改为鄯善)、且末、精绝、风弥、于阗、莎车、皮山等国。塔里木盆地北缘有疏勒、姑墨、乌垒、龟兹(音:秋词qiuci)、焉耆、尉犁以及车师等。此外,在天山北麓还有东、西蒲类,东、西且弥等;在帕米尔高原北部则有休循、捐毒等;在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北麓还有若羌、西夜、子合等。以民族分类,这些国家应该分别是由塞人、羌人或月氏人建立的。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南疆地区,其次是哈密、吐鲁番等地区。准噶尔控制天山以南广大地区后,将部分首领拘禁于伊犁作为人质。还强迫部分维吾尔人迁至伊犁河谷,种地纳粮。这些从事耕作的维吾尔人被称为“塔兰奇”,即种地人。清朝政府统一新疆以后,维吾尔族的分布格局基本没变,但分布区域扩大了。为了解决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自1760年起,清朝政府开始有组织地在南疆各地及哈密、吐鲁番地区招募维吾尔族居民赴伊犁屯田,致使伊犁地区成为维吾尔族新的聚居区。随着北疆地区的农业开发和社会的发展,在乌鲁木齐定居的维吾尔族人不断增加,至清末已达万人。阜康、绥来(今玛纳斯)、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等地也有不少维吾尔族居民劳动生息。清朝统一新疆后,当时维吾尔族人口不超过30万人。但至1830年前后,南疆的维吾尔族人口达到57万人左右,如加上哈密、吐鲁番、伊犁和其他地区的维吾尔族人口可达65万左右。至清末,维吾尔族人口则达到了157万多人,占到了全疆总人口的四分之三,是新疆的主体民族。

哈萨克族。1755年,清朝政府进军伊犁,中玉兹阿布赍汗派博洛布拜随清朝使臣至伊犁清军营地,建立联系。1757年,阿布勒比斯代表阿布赍汗要求归属清朝。1758年,大玉兹首领阿比里斯等亲赴清军军营表示“我右哈萨克久欲归诚”。大、中玉兹哈萨克臣属清朝以后,其首领不断向清朝政府入觐、进贡,并接受清朝政府赐官封爵。清朝政府视其为“外藩”,严格划定了大、中玉兹哈萨克与清朝西部边界的界线,并不准越界游牧。但是沙俄不断蚕食哈萨克草原,不少哈萨克人被迫南下,越过边界,进入伊犁、塔尔巴哈台境内。清朝政府不得不改变政策,准许哈萨克部落在冬季可越过阿亚古斯河进入塔尔巴哈台境内游牧,但要按牲畜头数上缴租税,春天仍令出界。此后,哈萨克部落蜂拥而至,整个伊犁地区,包括伊犁河流域、七河地区在内的边界,也一律准许哈萨克入内游牧。


状态提示:495 修炼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