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三国之和天下>第1章 驱马北邙
个避走他乡,一个聚众自保。

投靠显然不行。黄巾起义的声势虽大,但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不投靠,不一定死;投靠,一定死。避走他乡也不行。想当那黄巾起事时,张角登高一呼,八州响应,信徒数十万,连接郡国,遮天蔽日、海内震怖。天下虽大,又哪里寻得桃花源去?

两者皆不行,唯有聚众自保。

只是,说起容易做起难。他既无威望,又无钱财,年方弱冠,世人不知,如何聚众?难道学刘备——吾乃汉室宗亲云云?

按照目前的情况似乎只能这样——自家的汉室宗亲可比刘备的汉室宗亲强!

中山靖王那是西汉的,刘胜又是有120多个儿子,都过了两百年了,早就出了五服了;而刘虞是东海王之后,这个东海王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长子刘强——论辈分当今皇帝真的要喊刘虞为“皇叔”。

这或许是自己最大的优势,这个出身可是比曹操、袁绍要好的很多,东汉代士人重名节慨意气,又因为察举制的选官制度使得地域观念加强,更加的看重出身。

所以要快速得到威望和钱财的办法就是好好利用这个优势,刘备这个“注水猪肉”都能成功,自己凭借千年的眼光和真宗室的名头,不敢说和曹操、刘备、孙坚、袁绍等人争雄天下,至少苟全性命于乱世这点能力还是有的。

刘和想到此处微微一笑:“还有几天就太学毕业了,即将走上仕途。只要能当上官儿,好好干上一年两年,威望、钱不就都有了么?”

可问题又出来了,该当个什么官儿好?

“当官”不是问题,借助汉室宗亲的背景,父亲刘虞又是经学名士,怎么也能获得一官半职,但是摆在面前的选择也不多,虽然自己有着好出身,按照汉家规矩——刘和这样有宗室背景的太学生基本会进入内廷担任议郎、侍中这样的皇帝顾问官,若是太平时节,君主贤明也不失为好出路;可自孝章皇帝启用外戚、孝和皇帝任用宦官夺权以来国家势力在外戚、宦官、士族之间倾轧,到了孝桓皇帝时期,大汉已是“癌症晚期”,是一艘快沉没的帆船。

“方今天下,权阉当道,言路阻塞,有学识的人都退隐不出。与其做一个整天忙於文牍的文吏,何如当一个能为黔首百姓做些实事的地方官呢?”刘和骑马缓缓行之。

所以必须要想办法外任地方官——宁zuò_jī首不为牛尾。

如果在大内皇宫整天接触不到人,忙于案牍之事,能得到什么威望和钱财?还不如干脆到东海老家当个村长土皇帝。

所谓郡守、县令者,代天牧民集诸权于一身,首要者须知汉家律法、知“五兵”——矛、戟、钺、楯、弓矢,但刘和宗室子弟,本就不是只研习经文,不通世事的。他从小读书,学过汉家律令,并因知乱世将至,虚心求教武艺,能骑射、会击剑,又研读《孙子》、《尉缭》、《司马法》等兵书,出仕县令长绰绰有余。

就在这时,刘和前方一人驰马迎面而来,刘和赶紧勒马避让。

那人旋即亦是勒马:“好险!”

接着双方下马,那人作揖:“马儿受惊,多有冲撞。可有伤着兄台?”

刘和先是看了看这人,比自己矮了一头——一米六五的样子,头负青巾,身着皮甲,背挂猎弓,腰挎长剑,白净脸膛,元宝耳,浓眉大眼透,只可惜塌鼻梁把他的相给破了,再加上厚嘴唇,实在是谈不上英俊;但是眼神含儿不漏,却微微透着一股英豪之气。

“无碍!兄台有心了。”刘和回礼道。

那人抬头看了看比自己高一头的刘和:一米七五左右,一身朴素便服,腰悬铁剑,剑眉星目,唇红齿白,有一股子书卷气,但闻其声却又散着几分英杰气息。

“在下谯县曹操!敢问兄台高姓大名?”那人施礼道。

“呀!曹孟德?”刘和脱口而出。

“君知吾名?”

尴尬了,第一次见到曹操,刘和有点失态。

“曹君大名,焉能不知?年二十举孝廉,除洛阳北部尉,京师敛迹;复又外任顿丘县令,为民请命,造福一方。曹议郎,我可有说错。”

“些许浮名罢了,君谬赞了。”曹操憨憨一笑。

刘和正了正身子:“在下东海刘和,字顺之,太学学生。”

“刘君!冒昧一问,君可识五经博士刘伯安?”

“正是家父。”

“顺之兄,如若不弃,可否和我一同前去狩猎营地一聚,以解方才之误会?”曹操邀请道。

“孟德兄年长我些许,岂可平辈论之。是故长者邀,不敢辞——恭敬不如从命。”

“顺之言重了。顺之请!”

“曹兄请!”

两人上马奔赴狩猎营地。


状态提示:第1章 驱马北邙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