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大人担心的不单单是工人的工资,还有田谁来耕种这个问题。
大同府和各县也只有六十万人,现在竟然有五十万男丁来挖煤!
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了大同府和下面各个县的男丁都跑来挖煤了!各县没有男丁了!没有男丁就没人种田了!没人种田,那就没粮食吃了!
现有的土地政策是承包制,不允许请佃户,也不允许转租或者出售。你想种田,那就去跟官府说要种田,官府按人口给你田耕种。
那男丁都去挖煤了,就没人种田了啊!
沈大人现在可是巡抚了,既然是这大同的父母官,就要多想着百姓了。
于是沈大人便去找了几个同僚,说出了他的担忧,发现这些同僚想的都和他一样,认为挖煤必然会导致无人耕种,便决定一同他们担忧的事情说出来,他们决定用崇祯制定的分田之策来说事,于是就成了这样。
“皇上,朝廷的分田之策是否还要在大同实行呢?”
“分啊,什么不分?不分田那田不就荒了嘛!”崇祯纳闷的答道,这些官员什么会问他这样的问题,这大同有他这个皇帝坐镇,这田都收回来很快,大同和各个县都已经开始分田了,崇祯这些天也巡视了不少地方,按这样的进度,过年前就都能把田分到百姓的手中了。现在这些官员跟他说这些事是什么啊!
崇祯看过《大同志》,这大同府和辖的那几个县,也有四百万亩田,四百万亩田能产六百万石粮食啊!
“皇上,微臣是担忧,分田后没人耕种什么办,眼下各县的男丁都来大同府当挖煤工人了,村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小孩了,分了田,也无人耕种,倒不如不分田!”
崇祯明白了,原来这沈大人不敢直接说他招工人挖煤的事,就拿这个分田之策来说事,这些个文人,说辞都一套一套的,从来都不直接说明白。
于是崇祯也跟他们装楞,说道:“这分田是国策,只要有百姓要分田,朝廷就给他们分田,只要不违反《分田法》,不请佃户,不转租,不荒芜,都给分田!”
沈大人见皇上没明白他的意思,便说道:“皇上,眼下男丁们都来挖煤了,庄上只剩下妇人孩童了,这么多田,妇人能忙的过来嘛?”
“朕当什么事啊!”崇祯还以为分田遇到什么问题了呢,便轻松的说道:“这个沈大人放心,农忙的时候,给这些工人们放假回去种田收割便好了,这些工人,每十日他们也有两日休息,也可以回去帮妇人的忙,不会影响耕种之事的。”
“皇上,大同每人可分把八亩田,一家五口计算,就是四十亩田,这么多田,一个妇人带着老的老小的小,能忙得过来吗?”沈大人疑惑的问道,这些个皇上,都是在深宫中,哪知道农事,拿知道民间疾苦啊!
崇祯做了个很无语的表情,说道:“爱卿不信,我们便找几个工匠来问问看看吧。”
崇祯也在感叹:唉,这些读书人,只会死读书,远离百姓,这些农事都不知道,如何为百姓服务啊!他决定给这些只会读书瞎指挥的官员上一课!崇祯想到前世,虽然前世的不少官员都是在作秀,穿着西装白衬衫悬空去体验农事。
于是,崇祯说道:“沈大人,你去矿上请几位工匠过来,朕当年让他们告诉你们答案!”
沈大人便让人去矿上请几位工匠过来了,不一会,几位工匠就被带到了总兵府中。
崇祯对着其中的一人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啊?”
那名工匠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大人物,很紧张的答道:“回禀皇上,小人叫廖大。”
“你们是哪里人啊?”
“小人是左云县人。”廖大老老实实的回答。
“左云县啊,左云县是个好地方,朕听说你们那里有一个人叫廖宝,乐善好施,永乐年间捐了八百两银子,将流经南关又滥流于西门外之河,疏通河漕,归于一处,便民行走。官府为旌表其热心公益精神,将那河命名为廖家河,那廖宝,是你们的本家啊,你们可要多学学廖宝,不要学那李自成去当流寇啊!”崇祯见廖大太拘束了,想起左云县有这么一个人物,皇上这么亲切,这样这些工匠也没那么拘谨了。
“嗯嗯”廖大摸着头不好意思的笑了,说道,“皇上,我们现在有田耕种,还能挖煤,不当流寇,谁当流寇,我们第一个反他!”
“左云县分田了吗?”
“回禀皇上,已经分田了。”
“你们从左云县那么远的地方来当这挖煤工,不影响耕田吗?”
这些工匠们都乐呵呵的说:“回皇上,不影响耕田,我们来的时候就听说每十天就能歇息两天,等农忙耕种了,请个十天的假回去帮婆娘犁犁田,等到收割的时候回去帮收割就好了!平时田上的那些锄草的杂活,婆娘可以自己做!我们闲着也是闲着,听说这里招挖煤工,想着是皇上开的煤窑,不会骗人,工钱又多,所以才来挖煤!”
沈大人和那下官员不相信的问道:“一家五口人算,能分到四十亩田,就靠女人就能种了?”
廖大说到:“大人,别说是四十亩,就是一百亩,我们也能忙得过来,这农事只有犁田耕种和收割的时候忙些,平时也没有么事情做。”
沈大人和几个同僚面面相觑,说不出话来,皇上竟然是对的!
崇祯又和工匠们闲聊了几句,还请他们一同用膳了,最后这些工匠都高高兴兴的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