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回唐>第19章 白玉谁家郎(一)

已近酉时,画舫上又陆陆续续的上来了很多人,李清是一个都不认识的。只是偶尔有同船的人相互打招呼:

“张兄,最近可好?”

“子旺兄,好久不见。”

……

偶尔也有比较出名的人过来,惹的其他人纷纷议论:

“看,韩知贤来了。”

“高子玉到了。”

“没想到金凤楼的楚三娘也被邀请了来。”

“刚过去的是云良阁的李仙儿……”

……

李清看时,这些人在三五丫鬟、仆役的拥簇下上了前面的几条船。那韩知贤、高子玉估计二十几岁模样,头戴幞头,身穿浅色和青色圆领长袍衫,袍下施有一道横襕,袍子前面的一层襟自然松垂,腰间挂着一、两胭脂白玉佩,看上去颇为fēng_liú潇洒,气度翩翩。

那楚三娘和李仙儿倒是没有看清楚,都带着一种宽檐的帽子,有长长的罩纱退下来,遮住了容颜。看上去都身材窈窕、丰润多姿。两人刚一到就被接到前面的画舫上去了。

临近开船的时候有几位老者姗姗来迟。都是骑了马的,身边跟着几位年轻人,周身众多仆人、随从跟着。早有组织诗社的郑、王两家的主人出来迎接,说笑几句,上了前方最大的一艘画舫。

人应该是已经到齐了。随后不久,画舫上的船工撑了船桨,点离洛水河岸,向着下游驶去。

洛神诗会算是正式开始了。

从洛河岸上望去,十二艘画舫依次排开,灯笼高悬,人影闪动,每艘船上都有丝竹歌语,喝彩声、鼓掌声不断响起。有的人在吟诗,有的在行令,总之,气氛从画舫离开的河岸的那一刻开始变得高涨起来。往岸上看去,却是在通明的灯火中人头攒动,往来交织。

其实这些画舫距离间隔都不是很远,不时的有船只靠拢,有人从这艘船上去到另外一艘船上。水上还有跟着的小船,间或在这些画舫之间传些什物。

虽说李瑞上了画舫,但是在画舫开的时候,李清再找时,李瑞已经不知道那里去了。画舫上人很多,三五成群围着,行酒和诗,欢声不断,每群人都有一、两歌姬、舞姬相陪,手持的乐器或琵琶、或箜篌,也有弹筝弄琴的,一起围坐在一起笑语盈盈,暗香浮动。

画舫行走的并不快,只是任由其顺流而下,偏离了航程才有船工纠正过来。洛神诗会在乐器拨弄的音乐声中慢慢走向**。

李清在靠窗的位置坐着,身边除了花解语没有其他人。也是,一个小孩子在船上颇为令人疑惑的,还以为是谁家大人带着出来玩的,偶尔有人好奇的问旁边的人这小孩是谁,但是上前跟李清说话的却是没有。

其实,在这种场合,是很少有带小孩子过来参加的。李瑞也是执拗不过,才带了李清过来。李清看着船上笑语攀谈的男男女女,听着悦耳的音乐声,虽不参与,但是也颇为让人感兴趣,就当在看古装唐朝的电视剧罢。

花解语在李清身边不停的说着话,估计是怕李清太闷了,见到新奇的东西都仔细的跟李清讲解一番。其实,歌姬们弹奏的曲子李清是完全不认识的,不过没关系,没必要不懂装懂,毕竟还是小孩子嘛,没有接触过,李清暗笑道。好在花解语倒是听出不少的曲子,偶尔也会给李清解释一下。

所谓诗会,作诗自然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歌姬的浅语吟唱中一首首的诗作从不同的船上传播开来。有专门的人把现作出来的诗用笺纸誊录下来,传到附近的船上去,请别人品评一番。作的好的自然引起一片喝彩,不好的也不会有人说什么,毕竟不是什么要打压别人的比赛之类的活动。来参加诗会的人大都提前准备了一、两首诗作,以便应付今晚的场景。固然,如果现场人品或者灵感爆发,能作出一、两首出来那就更好了。大家相互点评,吹捧一番,众人抬轿,皆大欢喜。

这次的洛神诗会正值洛阳牡丹花会期间,牡丹花自然是今天诗作的最大主题。其实,每年这时候的牡丹诗作都会很多,好的诗也不少。在洛阳出名的才子中间韩知贤就以牡丹诗出名,前些年的诗会上韩知贤的两首咏牡丹的诗作现在在歌舞场中还会被传唱。

从今天画舫的布置也能看出牡丹的主题。每艘船上都布置了不少的牡丹花,花色繁多,品种新奇。赏牡丹也是很多人的兴趣之一,有时围着几株盛开的牡丹赞叹不已。

其实诗会的所有画舫的布置,郑、王两家是花了不少的心思的,从洛阳各处买了不少比较名贵的牡丹放置在各个画舫上供人欣赏。船上陈设华丽,装饰精巧,雕廊画栋,张灯结彩,尽显洛神诗会的格调和隆重。

这次诗会主人家费了不少的力气,请动了几乎整个洛阳城有名的才子,韩知贤、高子玉是在必请之列的,诗会的名声或者说是影响力还要看诗会上能有什么好诗出现,佳作频出,名气自然大些。如果请来那些知名的才子的话,诗会上出现好诗的几率就会大些。有了佳作,才有名声,有了名声,才能吸引更多才子参加,好诗自然就多,这应该算是一个良性循环。

同时另外一个说明诗会档次高的是看请动的作陪的歌舞姬们的知名度了。今天主人家请到的是名动洛阳的楚三娘和李仙儿。在每年的牡丹花会上有专门的花魁争夺,同样在这洛阳城的歌舞场上也流传着花魁的说法。虽然每年会有不同的排名,但是楚三娘和李仙儿这几年大约还


状态提示:第19章 白玉谁家郎(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