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开创了分子生物学的新时代,它使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跨入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阶段,并使遗传学的研究深入到了分子层次,从而迈出了解开“生命之谜”的重要一步。
应该承认,当时的两项科学成就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美国加州大学森格尔教授发现了蛋白质分子的螺旋状结构;二是x射线衍射技术在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中得到了实际的应用,从而有了观测分子内部结构的实验手段。正是在这样的科学背景和研究条件下,才促使沃森来到英国剑桥大学与克里克合作,致力于研究dna的结构模式。他们通过对大量x射线衍射实验结果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1953年4月25日英国的《发现》杂志上。在随后的日子里,科学家们便围绕着dna的结构和作用,陆续地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进展,并于1961年终于成功地破译了“遗传密码”,以雄辩的实验依据证实了dna双螺旋结构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沃林、克里克、威尔金斯等三人,因此而共同分享了1962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基因(dna)是自然界唯一能够自我复制的生物分子。正是由于dna的这种精细准确的自我复制功能,为生物体将其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下一代提供了保证。现代生物学研究已经清楚地证明,nda是由大量“核苷酸分子”组成的生物“大分子”。核苷酸分子有四种类型,它们按着不同的顺序排列,构成了含有各种遗传信息的生物基因(dna)。基因是包含着特定遗传信息的脱氧核糖核酸片段。
实验证明,“大肠杆菌”是一个品系繁多的大家族,其中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类型。生物学的研究发现,一些品系的大肠杆菌,本身缺少指导合成某些特殊营养物质的基因,因此,它们必须从培养基中直接摄取营养物质才能生活——这样的大肠杆菌,被生物学称之作“营养缺陷型”。例如,大肠杆菌k不能合成苏氨酸(t)和亮氨酸(l);而它的另一个品系则不具备合成生物素(b)和甲硫氨(m)的能力。实验表明,如果把这两种大肠杆菌中的任何一种单独放在缺少t、l、b、m的培养基上都不能生长。但是,当我们把这两种品系的大肠杆菌混合在一起,然后放到缺少tlbm这四种物质的培养基上,却奇迹般地长出了新菌落。这是为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在大肠杆菌k的dna中,缺少t、l两种基因,而只含有b和m两种另外的基因;同样,在另一个品系大肠杆菌的dna中,虽然不具备b和、l两种基因。把这两种营养缺陷型的大肠杆菌放在一起,就等于把四种基因放在一起来进行培养。这样一来,前一品系细胞中的dna,就有可能通过细胞膜进入后一品系的细胞中,使两种类型的dna之间进行基因重组,从而形成含有t、l、b、m四种基因的新型大肠杆菌。
但生物学的这一重大发现,仅仅证明dna本身具有双螺旋结构,却并没有指出,形成这种双螺旋结构的物理原因是什么。
而先灵派科学体系,基于中国传统数理科学,深入研究,揭示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的答案:
1、蛋白质分子为什么是螺旋状的结构?
2、dna分子为什么是双螺旋式的结构?
3、核苷酸分子为什么只有四种类型?
4、由核苷酸分子所构成的dna分子,能够唯一自我复制生物分子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