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节千古之绝对(二)
中国古代,对对联的故事很多,言羽特别喜欢,觉得极有乐趣。
比如:
一天傍晚,苏东坡对苏小妹说:“我出一上联,请你花一夜工夫对出下联。”
遂曰: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苏小妹苦思良久不能对出。因为“水仙子”、“碧玉簪”和“声声慢”俱为词牌名,下联亦须以词牌名为对,同时还要描绘出一幕情景,难度确实是很大的。
正在搜肠刮肚之际,忽见女仆在月光下端酒菜送来,苏小妹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这“虞美人”、“红绣鞋”、“步步娇”也是词牌名,而且叙述合理,意境吻合,对得的确高妙。
言羽每每读到此等妙文,都会与小伙伴们分享。
有一次,言羽给阿望讲到一个故事:
相传秦少游与苏小妹新婚之夜,苏小妹出了上联“双手推开窗前月”,对不出不让入洞房。
没想到这“窗前月”颇难应对,竟然难住了才子秦少游,他苦思冥想而不得,差点儿连“最美洞房花烛夜,**一刻值千金”都给浪费了。
全靠苏东坡躲在一旁以石块扔进水缸提示,秦少游才对出“一石惊破水中天”,这才有机会圆了房。
阿望听了,哈哈大笑,说他最喜欢这种有点情趣的对联了,说这个苏小妹,鬼怪机灵,最为搞笑,又给言羽讲了一个民间的绝对,传说也是苏小妹的名对。
上联是:“小妹看书心思汉”;
是苏小妹的嫂子看苏小妹一个人看《汉书》看得发痴,就利用出句揶揄笑她。
苏小妹心思聪颖,哪会听不出嫂子的弦外之音,自然不甘示弱,又见彼时天热,骄阳似火,嫂子正要出门,立在门旁,以手置于额头,挡住毒辣的阳光,于是灵机一动,对道:
“少妇怕日手遮阴”。
这下句对得虽然忒俗了些,但是正所谓针尖对麦芒——针锋相对,对得却是极为工整。
可见苏小妹这样的才女,实在招惹不得,一时情急,竟能对出这样的千古绝对。
言羽虽然不知道阿望说的民间传说是不是真的,不过言羽却很佩服阿望,一方面觉得他见多识广,另一方面,更觉得他很有情趣,总是能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找到许多暗藏的乐趣。
比如阿望讲到,封建社会有“四大喜”,却是:
久旱逢甘雨,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而后人搞笑,分别添得两字,改作了人生“四大悲”:
久旱逢甘雨,一滴;
他乡遇故知,债主;
洞房花烛夜,不举;
金榜题名时,重名。
。。。
言羽听了,顿时笑得不行。
言羽少时蠢笨,曾误以为早上起来尿床了就是早泄,被好友一顿嘲讽,还推荐了些有趣的书籍学习了方才了悟。
如今听到“洞房花烛夜,不举”一说,心中不禁暗想,这“不举”的‘举’二字,尤其绝妙,居然把男人的生理特性,和其事业发达联系在一起,堪称妙绝:
中国古时,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才叫“发解”、“发达”,简称“发”。
男人要中了举人,才能称得上“老爷”,而“举人”的雅称则为“孝廉”。
古时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举”则难以圆房,不能繁殖生育,那的确只有无后,“孝廉”自然也就称不上了。
不过世间可能也只有言羽这等痴,初时毫不开窍、不通风情,后来渐渐醒悟,才会去细细钻研这个中妙义吧。
初中时,言羽的数理化成绩和英语成绩都极好,但是语文成绩却反而并不算很好。言羽很想努力提高,但是不得其法,收效甚微。
言羽仔细分析,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语文的主观题太多,很多解答和说法,必须要符合阅卷者的心意,并没有绝对标准的答法。
正如同样一句上联,可以对出无数的下联来;
同样一个作文的命题,也可以写出无数的好文章来,而个中好坏,全凭考官定夺。
而与语文相比,不管解题过程多么复杂,任何数理题目,最终的答案和可解的过程,几乎都是明确无误的客观题,是不以阅卷考官的个人偏好所变化的,所以语文阅读和作文要得到满分,比数理化拿满分更难上百倍。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古时金圣叹参加科举考试,常常名落孙山。
金圣叹,又名人瑞,明末清初文坛上的一位奇才。他曾评论中国古典“才子书”,成为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为人诙谐幽默,高傲而有志气,文笔潇洒自如,生平轶趣俯拾皆是。
据说金圣叹最喜欢屈原,平日以《离骚》为下酒菜,一边高声朗读,一边尽情喝酒,醉则须眉戟张,遇到贵官豪绅,嘻笑怒骂以为快事。
而言羽最初读《离骚》、《九歌》,也是得了阿望的推荐,听得他总是赞不绝口,方才认真品读的,其中仙灵之感,确实和其它凡尘诗词殊不一般。
这一点言羽觉得阿望和金圣叹很像,只要阿望的地方,就会有欢笑,和他在一起,闲情野趣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