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节第一次旅行
正如孟郊的诗句:“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其实世间有很多知识,有很多大美,并不是别人直接告诉你,你就真正能领悟的,唯有依靠时间的沉淀和自己的多次体会和感悟,才能拨开层层迷雾,体会到真正的大道至美。
初中时的言羽,在高辉的影响下,渐渐学习和感悟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音律之美。
从《春江花月夜》的诗词和乐曲之中,言羽体会到了中国古代先灵的诗乐之合。
《春江花月夜》一诗,其实沿用了乐府宫体诗旧题,颇受六朝诗风影响,描写细腻,音节和谐,韵律婉转,对仗工整,清新流畅,顿挫悠扬,琅琅上口,连绵不绝。
诗歌语言作为表现性的文学,具有音乐美的特征,和音乐有着类似的美学规律。
在古代,诗歌和音乐是统一的,诗歌最早的作用是唱和,就是与音乐密不可分的。诗歌运用平仄、四声、迭韵等手段,为人们一代一代地反复吟咏,就是因为它具有音乐美。
物体规则震动发出的声音称为乐音,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最能即时打动人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所有的艺术类型中,音乐是最抽象的艺术,现实生活中还有用音乐来减轻或消除患者病痛的音乐疗法。音乐旋律响起人们往往无法抗拒地处于立体的音乐氛围之中,很容易触发或舒缓人的思绪和情感。
而诗与乐其实密不可分。
一个人的心灵里,如果没有音乐,绝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
《尚书?舜典》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毛诗大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打开《乐府诗集》,会发现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在《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下共收了隋、唐五位作者的七首诗。而七首诗却采用了四种不同的形式。隋代杨广二首和诸葛颖一首是五言四旬,唐代张子容二首是五言六句,张若虚一首是七言三十六句,温庭筠一首是七言二十旬。这种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诗歌形式演变的规律。
任何事物要获得独立的发展,就必须从与其他事物的原始混合状态中分化出来,从所寄生的母体中独立出来。“诗”就是这样。诗要获得发展,就必须同音乐相分离,从“乐”、“诗”、“舞”的原始混合体中独立出来。“诗”与“乐”逐渐分离而独立,从《春江花月夜》收录的七首诗四种格式中可以看出这种变化的痕迹。
阿望很推崇的作家屈原,便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在其《离骚》等诗中首次实现了“诗”之于“乐”的相对分化与独立。
而多年以后,当言羽第一次看到高辉的女友方璐,一位容颜清丽,身材绝美的女孩,一位高贵典雅,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在高辉《春江花月夜》乐曲的伴奏声中,翩翩起舞,跳起了一只同名的《春江花月夜》舞蹈时,言羽的心,再一次像少年时听到高辉的琴声那样痴迷沉醉了。
舞蹈表现了一位古代少女在春天的月夜,漫步于江边花丛中,触景生情,幻想着自己将来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方璐身穿一身水蓝色的衣裙,手持白色的羽毛折扇,舞蹈语汇采用了中国古典舞蹈风格的动作、姿态和造型,通过“闻花“、“照影”、“听鸟鸣”、“学鸟飞翔”以及“想象中的爱情幸福”等情节,表现出无比优美的环境和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
那一刻,《春江花月夜》的舞曲之美,让言羽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艺术之美,人间至美,什么是真善美的统一,以及为什么说天地万物,自然大道,大道万有,万物相通。
其实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表情达意、塑造艺术意象的表现形式。
比如文学是通过字、词、句、篇来体现艺术意象;绘画是通过线条、色彩、构图;音乐通过不同的乐器发出不同的声乐韵律,心声;而舞蹈则是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都同样能塑造艺术意象,还能表达出作者绘者歌者舞者的心声。
在言羽看来,有些最美的东西,是有些人生来就拥有的,是别的人就算再怎么努习学习和模仿,也学不好学不像的,正如音乐和舞蹈,虽然言羽极喜爱,却非言羽所长。
如果说高辉是音乐王子,那么方璐就是舞乐仙子,是歌舞的精灵。
而人生苦短,每一个人来到这世上,都应该要像高辉和方璐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天赋。
在一生的岁月中,每一个人都应该花些时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天赋,并且发自内心地尊重自己的天赋,因为那是上天赐予你的最美妙的东西。
小学毕业时,因为考了全校第一,得到了爸爸妈妈奖励的自行车和学校校长奖励的大词典;
初中毕业时,因为考了全班第一,也得到了爸爸妈妈奖励的100块钱。
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有时吃肉吃饭都问题,所以年底压岁钱还有日常奖励什么的,都会主动交给妈妈存起来,每年交学费什么的。
到了初中,因为改革开放了,爸爸可以光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