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你吃不吃煎米饼啊?”
“小辉啊,陈伯吃过早点了,不用了。一会儿进县里可别乱跑。”
“嗯,我知道了。陈伯,要不要我帮你担一下瓜菜?”
“你这小子哪有力气,这可重了。”
“我可是大力士。”
“哈哈,看你瘦得像只猴子,还说是大力士。”
此时正在对话的正是夏辉和陈伯。
第二天清晨,天还黑着,夏辉就被夏母叫醒了。夏辉匆匆用柳枝唰了口,洗了把脸,拿起昨晚夏母早已准备好的包袱,就跟着早已准备好的陈伯出发。
陈伯挑着两个小竹框,里面各有些瓜菜,是打算拿到城里卖的。
夏辉背着包袱,里面装有五双鞋垫和三个煎米饼,还有五十文钱。其中五文钱是夏母给夏辉的,让他肚子饿了,买东西吃。另外四十五文,则是夏辉之前“勒索”来的。
黎明的路上,天色还是灰蒙蒙的,不少赶集的农户向县城方向赶去。陈伯不时遇上熟悉的农户,互相之间打招呼问好。
走了约莫两刻钟,天空才刚刚亮透,眼前出现了一座小城池。只见见高高的城门之上悬挂着一块石碑,书着“青南城”三字。
城门之下,则是几个守门官差正在盘查排队进城的人群,夏辉二人加入了进城的队伍。
看着这个古代城池,夏辉心里说不出的激动,很快就能知道自己所处的时代了。究竟是秦汉三国、两晋隋唐,还是宋元明呢?清朝就肯定不是,因为现在的人都没有剃半头。
很快轮到夏辉二人,官差询问了是哪里人士,知道是附近乡的农户,检查了一下陈伯竹框,就放行了,倒没有过多手续。
入到城里,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错落有致的砖墙瓦房,没有草屋。或许是太早,街道上来往的行人不多,大多数都是赶集的农户和商客。
踏着青石板路,夏辉跟随陈伯来到一处叫四方街的地方。据说是朝廷为了规范商贸而在城中划分的区域。
只见这里很多大大小小商铺环街而开,在商业街的尽头,有块空地,各种小贩在地上摆满货物。
贩子们正在争相吆喝,不断向过往的行人推销产品,十分热闹。
陈伯带着夏辉走到一块没有人摆摊的空地,停了下来,放下竹框,开始摆卖。
夏辉在陈伯的摊位呆了一段时间,看见不时有人前来询价和购买,没有什么好看的,上辈子的菜市场差不多。
夏辉于是问了一下鞋铺在哪里,和陈伯约好了返回的时间和地点,就离开了。
难得进城一次,夏辉自然不想在摊位前呆一整天,在来的路上,就同陈伯做好思想工作。
陈伯见夏辉不像以前那样傻呆,显得很机灵,便叮嘱了几句,倒是放心。
走过两个街口,夏辉找到了陈伯所说的鞋铺,只见铺子内摆放着各式布鞋,最前面摆着几款精致的绣花鞋,显然是主打产品。
一个约六七十岁,头发斑白的老头坐在柜台前,打着算盘,想必就是掌柜了。或许是时间太早,鞋铺里还没有什么客人。
夏辉缓缓走进去,掌柜眼角看见有人进来,早已站起来,热情地道:“小兄弟,需要什么鞋呢?我们这里的款式可多了。”
“大爷,我不是买鞋的,我是金南村老夏家的,带了五双鞋垫过来。”夏辉说着从包袱里拿出鞋垫,递到掌柜手里。
掌柜听到夏辉所说,神情倒没有冷淡,接过夏辉的鞋垫,叫夏辉坐下。简单打量了一下鞋垫成色,掌柜走到柜台前,数了十五个铜板,交给夏辉。
三文钱一对鞋垫,夏母出门时早已交代过了。夏辉接过铜板,道了声谢,看店里没有什么客人,想向掌柜攀谈,了解下这个时代的情况。
夏辉笑着道:“掌柜,我看你铺面位置不错,人流又大,生意应该不错吧?”
“哪里不错,勉强过日子而已,附近卖鞋的铺子都有五六间了。这是我父亲传下来的铺面,开了三十多年了,关闭了有些可惜,维持着而已。”掌柜边打算盘,边摇头叹气道。
“掌柜,我看你经营了那么久了,老客户应该很多啊,怎么只是维持着呢?”夏辉疑惑问道。
“我接手的时候,生意不错,那时候这里也只又两间鞋铺。后来这一片地区又多开了几间,生意就渐渐差了。”掌柜连连叹叹道。
夏辉再打量了鞋铺道:“开了几十年的铺子,越做越差,老爷子,我看你的产品定位和产品营销很有问题啊。”
“何为产品定位和产品营销?”掌柜疑惑问道,再细细打量夏辉,觉得此人大大方方,没有其他农夫孩子那样拘束,顿时点了点头。
夏辉虽然没有做过销售,但在那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方面的事情听了不少。
“产品定位就是你的鞋卖给谁的,卖给普通老百姓的,还是富贵人家的。你看你这里什么鞋都有,说得好听是种类齐全,说得不好听是杂货铺。”夏辉解释道。
“产品营销,就是发掘客户需求,深挖产品本身的内涵,就让更多人知道你鞋子的优点,进而争先来购买。”
掌柜露出了勉强能懂的意思,对夏辉露出了敬佩的神色,饶有兴趣地道:“想不到小兄弟懂了不少啊,来,帮我分析分析。”
铺主说完请夏辉坐下,然后虚心请教起来。
日上三杆,此时夏辉从鞋铺里快步走出来。掌柜在鞋铺门前依依不舍地向夏辉挥手告别,满脸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