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奋斗在开元盛世>第399章3郎何必为难3郎
却没有想到,张九龄竟然选择汜水谢三郎做了这样的一个“通译”。

还真别,挺合适。

李老三也不得不承认,张九龄这个选择挺好。

军事,人家汜水谢三郎乃是将门出身,祖父是成皋折冲府的果毅校尉,曾经在薛家大帅麾下作战,战功卓着……亲大哥,如今在陇右从军,据已经因功提升至校尉,再上一步,无论是作为偏将还是别将,都算是跨入军方的中层,拥有了独立领兵作战的资格……在这样的家庭之中长大,要他谢三郎对军旅事一点都不懂,李老三都不信。

法律,这个还用多吗,别看谢三郎现在不过是区区的正八品上官员,那也是子亲授的监察御史,出誓时间并不长,就落下了一个“大唐办案第一人”的美誉,而且这个名声,虽有点溢美,不过水分终究不大,就连李老三仔细看过了谢直办案的过程,都不得不承认,人才。

有的时候,李老三也在想,这样的谢三郎,到底应该放在哪里,才能对大唐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军?就看他麾下区区三骑,就敢向二百多人发起冲锋,不但胜了,还阵斩了闹事的赖三,要是真让他从军的话,不定多年之后,大唐军方又会出现一名悍将。

从文?这个暂时还看不出来,也怪他的李老三自己,要不是当初谢直敲响登闻鼓,他李老三抱着玩闹的心态下了一道口谕,让谢直十年之内不得作诗,不定人家谢三郎在文坛之上的名声要远远超出现在,这个非常有可能,仅仅一个“瘦金体”打底,就让人刮目相看了,更别提他谢三郎在吏部应对李昂的时候,曾经作诗《咏竹》,即便谢三郎在那之后再也没有诗词传世,但是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早就传唱大江南北了……

更不用律法了,人家谢三郎正经的明法科出身,如今在律法一道上混得风生水起,别看三法司别他级别高、官职大的多得是,但是在名声上,还真没有一个能超过汜水谢三郎的。

而且最让李老三揪心的,还是盐法,谢三郎首倡的盐法!

你别看他是子,他也穷,他也想多弄点钱出来。

但是他也没办法啊。

计算来计算去,还真是谢三郎提出来的这个盐法改革,最对他李老三的心思,对百姓影响算不得大,又有自古以来的传承,就算突然开始征收,百姓也不好什么,而且只要盐法一经推动,基本就能解决国库和他子内库的大部分问题……

实话,当时看到张九龄申请盐法改革的奏章,李老三那叫一个心花怒放。

结果,人家谢三郎还拿起来了,“你要是把盐价提到三十钱以上,我就不干!”

这话的,李老三当时都想下令把谢三郎砍了!

还是张九龄和严挺之紧拦慢拦地给拦了下来,关键时刻,张九龄了一番话,李老三到了现在还记忆犹新。

“要想推动盐法改革,谢三郎乃是关键人物。

别的不,就人家写的哪一篇策论,我带着人都研究好长时间了,愣是一直云山雾罩的……

他的那篇策论,主要的观点,乃是推动盐法改革,实在必行,但是在具体操作上,仅仅提了几条而已,但是就这仅仅几条推动盐法改革的条款,让我等茅塞顿开,就连户部的几位官员,都是连连称赞不已……

所以,盐法改革,要想成为我大唐的一项善政,在不伤害我大唐子民的前提下,还能为朝廷,为内库提供足量的收入,恐怕还真需要谢三郎亲自出手才是……

至于一担盐为什么只能定价三十钱,就算总体算起来,又与咱们一开始计算的总值不相符,这里面的差价到底是怎么回事,谢三郎没……

我想,恐怕是他还有别的办法,既不用提升盐价,又可以满足咱们的需求……

具体是什么办法,恕臣无能,暂时不能参透……

至于如何应对谢三郎,臣还是建议稍等一些时日,左右推动盐法的改革,还需要准备不少事情,正好,在这个准备的过程之中,臣想办法来服谢三郎出面来主持盐法改革……”

该这么就得怎么。

别看李老三如今有些殆政,而且开始过度地追求个饶奢华,但是人家毕竟是堂堂的开元子,对大唐百姓,终归心中还有些挂念,而且又有开元盛世最后的一位贤相拦着,他最后还是忍住了,没有上赶着催促谢直,更没有压迫着谢直去推动盐法改革。

他也知道,一个人真想干什么的时候,才有可能把一件事情真正地干好,如果他自己不想,你如何逼迫他,都没用。

尤其是汜水谢三郎这货,这就是个硬种,当初自家随后一句“十年之内不得作诗”,就是个玩笑而已,结果,人家还真不作了,据就因为这个,连士子官员之间的饮宴都很少参加,随着谢直在士林之中的名声越来越大,反倒是好多人都开始私下埋怨子李老三对谢直太过苛刻,你听听他们都的是啥?

三郎(李老三)何必为难三郎(谢三郎)!

给李老三气得不要不要的!

回到今的这份奏折上来,这场三场会审,既然有了谢直的参与,想必可信程度就会比较高了……吧?

就在李老三魂游外的时候,旁边倒是有人误会了。

高力士。

他还以为李老三对这场三堂会审有啥纠结呢,难道是这场审判本身有什么问题不成?

这还有啥可纠结的?

高力士想到了就。

“陛下,如果还对这个案子有所犹


状态提示:第399章3郎何必为难3郎--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