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西南崛起>第245章辩论六

段誉之所以面色有些肃重,并不是因为对面的那位看起来不过三十许,貌不惊人,身量亦不惊人,名声更是不如王顒响亮的范启,登台以后,竟非常的沉稳,很有些高手或者宗师的风范。

而是因为,他这两天恶补的资料里,对范启所在的家族,华阳范氏,有了足够的了解。

前文就说过,有宋一代,蜀中文风鼎盛,那还真不是虚言。

除了不管是现在还是后世,应该是人尽皆知的眉山苏氏,蜀中其它人才辈出的世家,还真不在少数。

比如也曾提到过的,以“一门两状元,两世三宰相”闻名的阆中陈氏,这是一个在仕途上,全国都少有出其右的世家。

陈省华,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四父子,前三人都曾为相,三儿子之所以不曾为相,是因为在和大哥一样中了状元之后,竟然弃文从武,后曾历任武信军、天雄军节度使(说起来,他们父子四人中,我们最熟的应该是这位,都背过的欧阳修的《卖油翁》,文中开篇的那位善射,举世无双的陈康肃公,说的就是他)。

在王顒的老师伊川先生程颐目前被贬的绵竹,也有一个声名远扬的世家,绵竹张氏,当家人张咸,号“张贤良”。

当然,绵竹张氏最有名的,要数赵构的宰相张浚,这是一个主战派,在岳飞之死中,好像也起了一些不好的作用,还不仅仅是因为他提拔了秦桧——跪在岳飞墓前的并不是他,是另一武将张俊。

在成都,在范启的范家所在的华阳,还有另一个引人瞩目的世家,华阳王家。

要论此时的名气,华阳范家,远远比不过王家,段誉此前至少都知道华阳王家的一位宰相,就是那位因为没什么主见,而被成为“三旨宰相”的王珪。

华阳王家,只说在科举上的成就,也真称得上是历宋一代,少有匹敌者,在宋朝前中期,自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起,便“四世凡十榜登科”。

不得不受应试教育摧残的段誉和董佳,看到竟然有这么一个擅长考试的家族,也不由得肃然起敬。

他们不知道的是,历史上,王珪的两个孙女,嫁给了两个同时开府的宰相,其中一个,正是秦桧,另一个,是孟忠厚。

相比而言,华阳范氏虽稍有逊色,但也不可等闲视之,华阳范家,也出过宰相(中书侍郎,副宰相),两年前,原中书侍郎范百禄因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宰相)苏颂影响被流放,卒于河南。

华阳范家的特色,在于他们几代人都修史,史学界有“三范修史“的佳话,三范指的是范镇、范祖禹、范冲,故华阳范家,又被后人评为“世显以儒”。

这其中的范镇,正是范百禄叔父,范祖禹,是他侄子,范冲,又是范祖禹之子。

八年前故去的范镇,和欧阳修、宋祁共修了《新唐书》,尚在世的范祖禹随着司马光编修了《资治通鉴》……这样一个世家,相对而言,会比较踏实,他们的子弟,会有些真才实学。

这位范祖禹的子侄辈,看起来就是如此。

段誉和董佳担心的,就是这一点。

其实,哪怕是王顒,要是不太过于目中无人,老老实实的和段誉辩论经义,也不至于会那么狼狈。

经义这些东西,只有一些不全的记忆的段誉,一般而言,应该是辩不过此时的随便一位进士。

果然,这位范氏子弟在见礼之后,就沉声道:“在下听闻了殿下对我儒家大道的评价,窃以为,有颇多不公之处,”

“孔圣对齐景公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何?荀子言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段誉已经明白了范启的大概策略,他这先是在谈儒家学说,对一个社会的正面作用。

儒家最注重的就是礼教,为什么要强调行礼教,就是为了构建一个有序的社会秩序,通俗点说,就是正名,也就是明确各自的等级名分。

名分定了以后,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让各人恪尽职守,收敛非分之欲,社会才能和平安定……

从这个方面来说,他们的主张,确实有作用。

虽然段誉觉得这位华阳范氏的子弟,看起来很有两把刷子,但那些期待着看热闹的百姓,此时却嘘声四起,就是台下的芳妈等人,也觉得很是扫兴。

对他们来说,这样的掉书袋,真是再没有意思不过。

范启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若是在高堂之上,自己的这些话,应该很得诸人的赞赏,但百姓们却未必。

他更有些明白,这位太子,为何提议在众目睽睽之下,举办这样的辩论,这场辩论,最终的评判,只能是在场的这数不清的百姓。

于是他马上把话锋一转,“孔圣还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一次,他还主动解释了下,“亦即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孟子更云,仁者爱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法先王,行仁政,亦即是……”他又主动解释起来,因为他知道,这些言论,会增强老百姓对儒家的好感。

段誉对此早有预计,儒家在政治上最主要的两项,就是礼教和仁政,讲完了礼教,可不得讲这个?

但下面的百姓,对范启复述的这些圣人之言,虽然有些触动,但又并没有多大的触动,在


状态提示:第245章辩论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